外销订单出口下滑与供应链重整

(图/中央社)

3月20日经济部公布台湾今年2月份外销订单421.2亿美元,较去年同月份减少18.3%,为连续第6个月下滑;其中接单主要地区的接单金额均较去年同月份减少:美国及欧洲分别减少12.6%及13.1%,中国大陆及香港则大幅减少35.5%。

外销订单统计是尚未生产的接单金额,因此是领先指标,有别于作为落后指标的海关出口数字。此外因外销订单统计包含业者接单后在台湾与海外的生产,因此订单与出口未必同方向变动;但若订单持续减少,除非在台生产比重大幅提升,否则出口不易增加。台湾外销订单及出口连6降,除了因为国际景气不佳,可能更值得关注的是源于全球供应链重整的因素。供应链重整从以下面向直接间接影响台湾。

首先,新冠疫情期间饱受断链之苦的欧洲及美国,疫情过后偏重供应链的弹性与韧性。供应链管理思维,也亦发由Just in Time的成本考量转变为Just in Case的风险控管。因此,对当前许多欧美企业而言,选择生产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时,遥远的亚洲之吸引力也已不若从前。美国及欧盟本土之外,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在风险考量下逐步脱颖而出。更关键地,除了业者的自行决策,欧美许多国家亦将「平行供应链体系」的打造,列为重要政策目标;因此对亚洲及台湾目前的产业供应链地位及出口都将造成负面冲击。

其次是美中竞争日益剧烈,不但加深美国对中国订单的移转效应,也间接导致台湾对中国大陆出口的减缓。去年第四季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制成品的比例快速下滑,但同步从欧盟进口的比例迅速上升。美国自墨西哥、加拿大和南韩进口的增速也明显高于中国;可见美国对中国降低进口,并把订单转移至邻近的墨西哥和加拿大,以及欧盟和东亚盟国南韩等国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中国的订单移转,并不单是晶片、手机等机电产品,而是包含了皮革、橡胶、塑料、玩具、家具等化工制成品及劳动密集产品,因此贸易转单的范围并不仅限于高科技产业。当许多对美中竞争的关切聚焦于美国去年通过的《通膨削减法案》或《晶片与科学法案》时,其实由美国政府主导积极建构中的「印太经济框架」,也可推测美国试图全方位地遏制中国的出口。

上述背景下,台湾的出口自去年9月至今连续6个月下降,且对中国大陆及香港的下降幅度最大,也就不足为奇。财政部3月7日公布台湾今年2月份出口金额310.5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月份,除了对日本小幅增加1%之外,对其他主要出口地区亦全面下滑(对中国大陆及香港下滑30.2%、东协11.1%、美国13.7%,对欧洲则下滑4.8%)。另外以11项台湾主要出口品项来看,今年2月份出口除了矿产品较去年同月增加外,其他10项也全面下滑,包括电子零组件、资通、金属、化学品、塑橡胶、光学器材、纺织品等等;显示美中较劲,台湾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最后,世贸组织(WTO) 对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成长的预测,自原本(去年4月)的预测值3.4%,大幅下调至目前最新(去年10月)的预测值1%;且依其他各项指标,今年4月可能将再进一步下调。全球贸易的大饼停止成长甚或萎缩之际,各国之间的竞争就将更为激烈。去年1月1日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对成员国的供应链地位及出口有所助益,例如南韩去年对RCEP成员国出口大增,成为世界第6大出口国,亦为台湾日后出口竞争的警讯。(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