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留给台湾的最大、最后善意
社评
赖清德就职前夕,习近平借由会见马英九,将九二共识核心意涵扩展为「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将两岸对话的前提放宽到「不分裂国家、认同两岸是一家人」。民进党常喊话大陆「两岸协商不应预设政治前提」,习近平应是听到了,修正后的对台论述,事实上已不再拘泥于政治前提。那么,赖清德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习释善意 有商有量
习近平在最新对台论述是陆方对台湾姿态最谦卑、情感最温暖,也是「退到不能再退」的最后柔性呼唤:第一,两岸固然制度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双方应在共同民族文化之上,搁置政治分歧,恢复和平发展;第二,只要两岸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两岸就是一家人,平常多来往,有事好商量。
习近平的「家国情怀」论述,超越两岸政治符号、制度理念的争议,可以看出巨大善意和空间:首先,习近平提出「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概念,形同尊重并接受「两岸同属中华民国」或「大陆地区为中华民国领土」的主张,就可以视为符合九二共识核心意涵,而这些主张本来就是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白纸黑字的法律语言。
其次,习近平新增「不分裂国家」作为两岸对话、协商的前提,潜台词是:只要承诺维护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无意修改「大陆地区属于中华民国领土」的法律界定,就不存在「分裂国家」的问题,等同于尊重「两岸同属中华民国」的现状。可见,习近平在赖清德上台前提出新论述,应是吸取了8年前将蔡英文两岸论述视为「未完成答卷」的经验和教训,期待双方相向而行。
最关键点在于,无论是表态遵守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与否,还是以何种方式表述「两岸同属中华民国」的修辞,大陆最看重的是,赖清德能否正面阐述「台湾是中华民族一分子」或「台湾社会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共识。这是因为,在大陆看来,如果承认自己属于中华民族(中国人),即便有国号、体制、价值之争,也属于「内部矛盾」,并非不可接受,更无须兵戎相见;但是,如果否认自己的中华民族血脉与意识,就会变成无法容忍的「非我族类」。
这也戳中台湾社会的痛点:一旦牵扯政治,「台湾人」和「中国人」就变成对立和互斥的两个概念,在「中国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之间画上等号;但若把政治放到两旁,几乎所有台湾人都讲中国话、吃中国饭、念中国书、拜中国神,即便原住民族,绝大多数也早已融入中华文化。从民族文化角度看,台湾人当然是中国人,从民意调查结果来看,也有六成台湾人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
赖难拒绝 民族共融
独派主张「中华文化是台湾多元文化一部分」,那不能否认「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主体」的事实。事实上,独派念兹在兹的「正名」,正源于儒教文化「名不正则言不顺」,民进党所谓「去中」,完全贯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逻辑。更何况,绿营政治人物造势场合,最常跑的是属于闽南文化的宫庙,最习惯把县市长称为「大家长」,说明在民主政治话语的包装下,依旧是家天下的传统思维内核。
两岸形成如今的隔阂,一部分源于历史,另一部分源于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两者之间其实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前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难敌欧美日的船坚砲利,才导致落后挨打、国土割裂、内乱频发的悲剧,而台湾现代化进程发迹于晚清,推展于日据,1949后又沿袭五四运动后的自由主义、资本主义道路,这种特殊性,本质仍是中国人「兄弟之争」,若以中华民族高度视之,依然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可能。
21世纪过去20年,「百年变局」正以全球化退潮、战乱卷土重来的凶猛之势袭来,但不幸中的万幸是,两岸没有爆发战争,未彻底陷入军事敌对状态。最宝贵的默契是,两岸再怎么争斗,终归还是一家人,这不仅是习近平留给赖清德的最后善意空间,也是带给每个台湾人的灵魂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