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醫偽科普盛行 你的健康焦慮…他的商機

@全科医学小李医生的直播间及店铺页面。(取材自新黄河)

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创高,现代人不仅怕死,更怕活得不健康。于是网路医疗科普走红、年轻人疯买家用医疗器材,人人都陷入健康焦虑,然而也有人乘机从中牟利,把你的恐慌变成他的商机。

近年来,网路医疗科普走红,愈来愈多医师走进镜头,帮助大众提升对身体健康的科学认识。不过,随着MCN机构(多频道网路代理商)进场,一些博取流量的科普乱象出现,这些「网红医师」开始编造剧情、直播带货、认证不符、导流暗广、跨专业科普、擦边软色情……尽管平台监管日渐加强,但涉医的「伪科普」仍在网路涌动。

据新黄河报导,在短视频平台上,只要搜寻框输入「医师」二字,「用户」一栏便会列出一系列相关帐号。这些清单大多是已经通过医院资格认证和实名认证的帐号。记者调查发现,虽然这些医师部落客用个人资格进行了相关认证,但真正运作时却不一定是本人。

@心血管科龚洪海医生认证为「肥城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医生」,其IP位址却显示在北京。(取材自新黄河)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一个拥有120万粉丝的直播间,其帐号头像为男性医师,但直播间出镜的却是一位女性,并自称是「医师助理」。这些所谓的「医师助理」会透过一连串话术将用户引导至另一个无认证的帐号,并透过私讯与用户一对一沟通,甚至送出语音通话邀约。

男变女 认证资讯不符

除此之外,不少医师帐号存在认证资讯不符的问题。@心血管科龚洪海医师的帐号显示有260万粉丝,认证为山东省肥城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医师,但其IP位址却显示在北京。在短片平台上,认证为「抚州市立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的@妇产科熊大夫,全网粉丝超过280万,但记者询问江西省抚州市立医院后,该医院工作人员称,这名女医师前几年确实在他们医院执业过,只签了一年合约,早已到期,目前在厦门的一家医院工作,并不在抚州市立医院坐诊。医院之前也曾接获相关举报,2023年还给这位医师下过函,但认证资讯却一直没有取消。

不少医师的帐号在不直播的时候,多是发布一些科普类的短视频,内容却不限于该医师所从事的垂直专业领域。例如,外科医师科普肠胃知识,口腔医师讲解两性知识,耳鼻喉科医师涉猎妇科、男科、儿科等等。更有甚者,一些医师会在短片中传授「心灵鸡汤」,讨论国际局势…,网友直言根本是「全能科普」。

穿黑丝 擦边色情话题

除了热衷「全能科普」外,短视频平台上还存在着大量「网红医师」,为了流量抓住两性话题大做文章。有些妇产科、口腔科、儿科、外科医师,在科普影片中热衷于讲解男科知识、两性知识,发布了大量「同房」、「夫妻生活」、「性知识」等私密话题内容,借此冲高流量。

有些医师在出镜讲解时,不光身穿白大褂进行常规科普,还时常穿着吊带裙、露腰装、紧身衣来一段剧情演绎,时而扮演「女友」害羞咨询,时而扮演「少女」懵懂提问,提问的问题一个比一个露骨。

有的网红医生为了搏流量,甚至穿着黑丝出镜。(取材自新黄河)

例如,短片平台粉丝数43万、认证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口腔科主治医师石娇」的@小石医师帐号,对男科、妇科、两性话题夸夸其谈,与本专业的相关医疗内容却很少;粉丝166.7万、认证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华晔」的@治欲系华老师帐号中,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对「足控」、「长度」、「少妇」等话题乐此不疲,调侃身材,有时还穿「黑丝」出镜,有网友调侃其为「黄医师」。

记者还发现,部分医师的帐号显示已通过加V认证,并身穿手术服或白大褂,但其所属医院位置与其IP地址却不在同一座城市,让使用者难辨真伪。在这些医师的直播间,则是一波又一波的「上连结」。 「三盒一疗程」「每天一支连续用」「一号连结有活动,今天拍一发四」…这类医师「亲自」出现在直播间,但他们正在做的不是科普而是卖货。

在短片平台,粉丝数264万、认证资讯为「辽宁省人民医院全科医疗科医师」的@全科医学小李医师帐号直播间内,多款保健品正在售卖。其直播动态显示,直播频率基本上每天一场,其店显示总销售量28.6万,跟买粉丝数1.8万。此外,还有不少医师的店铺中挂着化妆品、保健品、书籍等不同产品,引导网友点击购买。

还有部分帐号利用科普短片的机会,暗自打广告推销药品。粉丝超过280万的@妇产科熊大夫的帐号中,就出现「长期性生活频繁的男性刷到我算是走运了,这两种补肾好药,药局是不会告诉你的…」的短视频。

这位医师在影片中介绍了肾虚的相关症状,并推荐了她口中的两种好药,分别为苁黄补肾胶囊和复方苁蓉胶囊,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中查询发现,其推荐的两种药并非某类药物或成分,而是两种产品,且两种产品均出自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全国只有这家药厂有售。在该医师发布的16条短影片中,上述两种补肾药品又被推荐了4次。而被推荐的这两种补肾药品,至少在3名医师的科普短片中也曾出现和被提及。

网红医生在直播间推销药品。(取材自新黄河)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早已规范医疗院员不可利用职务及身分之便直播带货,且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材、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这些「网红医师」显然踩在红线上,经举报后,平台上许多违规内容也已经被清理,然而广大民众对医界的信任与健康是否早已耗损在这波流量陷阱之中?

年轻人怕死 买出亿元级市场

慢性疾病年轻化,愈来愈多年轻人开始怕死、重视养生,把健康概念「武装到牙齿」。他们积极尝试三伏贴、足疗,但在内卷压力下,这些保养手段缓不济急,于是年轻人们开始寻求更高效的健康管理方式,强大消费力更买出了一个亿元级市场。

科技媒体「36氪」报导,为了捍卫健康,年轻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家用医疗器材,血糖仪便是其一。

健康概念「武装到牙齿」

徐维(化名)在朋友确诊二型糖尿病后就患了「血糖恐惧症」,她发现自己有「三多一少」(吃得多 、喝水喝得多、尿得多)的症状后跑去医院测血糖,即便空腹血糖合规,她又担心自己「喝点冷水」也长胖,是胰岛素抵抗的结果。然而动不动就到医院验血太麻烦,她马上在拼多多上买了一个动态血糖仪,贴在手臂上,随时观测血糖。

徐维并不是个例。根据中新经纬研究院发布的「618消费洞察报告(2024)」显示,家庭诊疗仪器品类涨势惊人,其中血糖仪的销售额增长超过了40%。除了血糖仪,快速测温的体温计、血氧仪、血压仪、康复理疗仪等家庭诊疗器械也开始走俏。

许多年轻人担心自己得糖尿病,购买血糖仪随时监控血糖。(取材自微博)

29岁的魏星(化名)自从一次体检数据异常后,便购入大量家用诊疗仪器,从电子测温计、血糖仪、血氧仪、手腕式血压计、简易吸氧机都有,药柜里还堆放着各种试剂盒子。而在魏星的朋友里,像他一样「武装到牙齿」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按摩仪绝对是标配,还有人专攻「体寒难题」, 买了温灸仪、艾灸仪、温坐仪、砭石刮痧仪。想解决肥胖的人则买了号称可以减肥、治疗颈椎病的中频理疗仪、针灸仪。还有人担心呼吸问题,在家买了个制氧机,或者口袋呼吸机。

靠家用医疗器材「续命」

前些年护肤品爆火时,年轻人熬最晚的夜,用最贵的护肤品。现在养生局占上风后,年轻人开始熬最晚的夜,买最多的家用医疗器材「续命」。

年轻人购买家用医疗器材的直接原因是「健康焦虑」。00后的唐诗喆(化名)说,「现在职场竞争如此激烈,动不动就可能面临失业,没办法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只能寄希望于医疗设备来监测,以便在出现异常时能早发现早治疗」。

随着年轻人对家用诊疗设备的需求和消费能力逐渐显现,仪器制造商也积极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便携、小型化是当前家用医疗设备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展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口袋呼吸机。(取材自微博)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220.8亿元。

智能化、多功能化、能健康管理则是目前家用医疗设备的另一个发展趋势。

与银发族相比,年轻人对智能化产品的接受度更高,并且更注重持续性的健康监控,许多主打「智能」,能对年轻人进行周期性健康管理的家用诊疗设备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根据某电商平台的调查显示,用户在对家用诊疗器械进行搜索时,「智能」的搜索量同比增长70%。

在美观、舒适和使用场景上,商家们也在进行创新,除运动状态检测等更适合年轻人使用场景的产品,还有些小商家针对年轻人时尚的特点,开发出了「周边」,如推出了血糖仪贴纸。

然而,在家用医疗器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其中操作不当是家用医疗器材最常见的风险之一。例如,血糖仪的准确性依赖于正确的采血和测试程序。如果手指消毒不彻底或血液采集不当,都可能导致测试结果的误差,误导患者对自身血糖水平的判断;又或是按摩仪可能因使用不当造成二次伤害。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风险,家用诊疗设备的水远比大家想的深」,在家用诊疗设备从业多年的老陈总结说。

家用诊疗设备的生产门槛并不高,只要拥有生产、销售资质,便能进行相关活动,而这些小厂生产能力及产品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许多产品的质量、准确性及稳定程度并不能保证,尤其在长时间使用后,一些机器性能或许会下降。

此外,年轻人的主要购买管道是电商,为了确保销量,有不少商家以治疗噱头,对部分医疗器械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如制氧机,有商家打出「医用」或「氧疗」的概念来误导消费者,然而,这些机器提供的氧浓度大多在93%以上,过度进行高纯度「氧疗」可能导致呼吸抑制、通气量下降等问题。矫正鞋垫、脉冲仪,更是夸大宣传的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