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照引发西方热议陆战略核武数量 美专家:忽略3重点

图为陆火箭军发射训练。(图/中新社)

新美国基金会研究员辛格(Peter W. Singer)与蓝道实验室分析师马修(MA XIU),近日投书「防务一号」。文中指出随着卫星照拍到中国大陆西部的2处大型弹道飞弹发射井阵地,让西方学者纷纷修正并提高先前对大陆洲际弹道飞弹发射井数量的估计,甚至重新思考北京核战略是否有修正;不过,商业卫星所拍摄的只是火箭军成长最明显部分。事实上,火箭军部队结构与战斗序列的改变、精简部队结构的措施与飞弹升产能力提升,重要性更大于飞弹井数量。

文中指出,自2017年以来,共军火箭军规模成长近3分之1,且针对各种支援能力进行精简与改良,试图改善战斗效率。目前火箭军液态燃料的东风5型洲际弹道飞弹,已知的飞弹发射井数约20座。

2021年6月下旬,「詹姆士.马丁禁止核武扩散研究中心」(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在甘肃偏远地区发现约120座发射井,意味着数量突然成长6倍。

4周之后,美国科学家联盟宣布发现第二个面积相近的飞弹发射井据点,位置在新疆偏远区,距离哈密约240公里。该据点位于建设初期,规模约可容纳110座飞弹发射井。两个阵地加起来飞弹发射井总数约230,这让火箭军发射井数在短时间内扩张10倍以上。

当然,这项消息的曝光让外界揣测北京是否要放弃长期以来奉行的最低核吓阻政策。作者认为,虽然外界无从知悉有多少飞弹发射井会装填真正的飞弹,也无法得知每枚飞弹携带的弹头数;但考量到可裂材料的储存量,北京很难为全部甚至大部分的飞弹发射井装填实弹。就算是真的全数填满,大陆也难以从根本上挑战美国的核武数量规模。

作者主张,解放军目前正执行「隐豆戏法」(shell game),透过装填部分发射井,定期移动飞弹,迫使对手必须加倍耗费资源来打击每个发射井。更进一步来说,媒体关注重点一直放在新飞弹发射井的数量,这恰好落入北京的思维之中。相较之下,大陆弹道飞弹部队在扩大与现代化的路途上,还有其他不太明显,但更重要的特征。

首先,这些发射井将如何影响共军部队结构与战斗序列。自1960年以来,共军空军由6座作战基地所组成,每座基地由多个旅驻扎。2017年至2019年间,火箭军的规模呈现突破性成长,3年内数量增加33%以上。这意味着增加10个旅,而6座基地也须不断扩大以容纳之。然而,只要新增两个飞弹发射井据点就会让现有部队结构变得不合适,现有扩张对目前的部队结构而言实属过大。

其次,火箭军已采取若干重要措施让部队结构更为精简而流畅。自2017年起,负责飞弹储藏、维修、运输与装载的分散基地,被纳入单一团,以提高后勤效率与协调性。另有一单位统筹气象、测量、绘图、工程与安全等发射支援任务。这些支援系统看似平凡,却在飞弹运达部署点、成功发射与精准打击等任务上,发挥关键作用。

再者,忽略了弹道飞弹生产能力的提升。虽然难以准确量化,但证据显示火箭军规模的扩张伴随着弹道飞弹生产能力的成长。根据蓝道实验室最新研究,中国大陆近年来正急速扩张多处的弹道飞弹生产设施,而基础建设也广泛的增长。

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北京与天津增设新弹道飞弹生产设施;负责研发东风21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也建造新的研究与生产设施。负责生产直立式发射架运输载具的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也扩大生产设施。

作者总结,历经2017年至2019年的扩张,火箭军明显需要一段缓慢成长的时间,包括建立新营舍、人员训练与新系统生产。前述三点显示火箭军的成长还没告终,而这重要性远胜过发射井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