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黑潮计划 台湾味不是唯一
(图/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正积极推动「汇聚台流文化黑潮计划」,提供4年100亿补助,并对投资者抵减税赋,以期壮大成为文化黑潮。但计划充斥如「台湾内容」、「台流文化」、「呈现台湾历史文化纵深」等词汇,我们不禁担心,这是否会创造「黑潮」不成,反而制造了「文化折扣」!
首先,什么是台湾内容?由谁定义?已处于尴尬路口的文创还能再施以条条框框?当文创受意识形态制约,不仅限制想像力,更易衍生「文化折扣」,亦即因文化背景差异,使文创品在国际市场不被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价值减低。
先举几个东方佳例。2013年东京申奥成功,大家知道日本的「申奥大使」是与传统图像毫不相干的哆啦A梦吗?2016年里约奥运闭幕,安倍首相化身玛利欧,一展日本文化软实力。甚至根源于西方大航海时代的《航海王》真人版影集开播后即登上全球收视冠军。这些并非日本传统内容的作品,应该无人不知它是日本原创吧?但导致成功的因素不是在地内容,或许只是讲了一个众人能接受的故事、用了一个人家看得懂的世界性语言来表达。
同样的,周杰伦成功单曲不是仅有《青花瓷》、《兰亭序》,还有如森巴舞曲、电子爵士等,虽然曲目南腔北调,但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台湾之光,不是吗?
另有个深刻的例子,义大利是创发古罗马与文艺复兴的国家,但此后便沉寂300年之久,文化发声权的丧失使得马里涅蒂于1908年发表异常激进的〈未来主义〉宣言:「只有淹没博物馆,义大利才能自救。新世界需要新的语言,这形式不是得自于过去。」他的意思是无需沉湎于往昔的光荣历史,只有创造符合当代精神的全新元素才能拯救义大利。果然,〈未来主义〉使义大利重登世界艺术史。
当然,援用历史题材也很好,但诠释历史必须古为今用,譬如韩国《大长今》、日本《笃姬》、大陆《后宫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历史剧圈粉无数。《延》剧全球有近百国家购买版权,《大长今》周边经济效益甚至高达台币1千余亿元,因为这些剧都有一个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核心价值,清楚地与当代社会对话。切记,行动当然可以在地化,但思考一定要全球化。
「台湾味」不是台湾文创的先决条件,没有普遍吸引力的文化只能成为一种图像,并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政府的文创策略不仅不应局限于本土题材,还应该鼓励创造全新的元素。
英国文创大师霍金斯曾说,「推动创意产业,政府扮演关键角色;但必须懂得掌握分寸,不要事事一把抓。」我们期盼台湾文创一如黑潮,调和热带的温暖海水与冰冷的极地海水,成为适合生命生存的巨大鱼场。因为能成黑潮,绝对包括一种能够被他者认同、被别人接受的文化力量。
(作者为辅仁大学教授、艺术学院前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