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文化部的绿潮计划(周毓翔)

文化部长史哲接受媒体联访。(蔡佩珈摄)

文化部明年编列预算增加64.4亿,成长幅度近32%,以文化部历年预算使用状况来说,成长幅度相当大,这是新任文化部长史哲为力推「黑潮计划」的布局,获得政院4年100亿支持,近期也宣布推动「国际台剧征案」,补助并投资国际台剧案,这一切看似理想的台剧愿景,但蔡政府实际上的目的又是如何呢?

美国的流行文化风靡全球,而好莱坞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更是不用说,然而「韩流」的崛起,刺激到台湾人「好想赢韩国」的心理,韩剧、韩国电影、KPOP不仅在亚洲爆红,也开始占据欧美市场,Netflix的鱿鱼游戏红遍全球,Black Pink、防弹少年团也让欧美人成为「哈韩族」,看着韩国文化在全球发光发热,台湾内部不停在讨论台湾要怎么赶上韩国。

台湾的流行文化曾经在华人圈居领导地位,以流行音乐来说,台湾乐坛曾经称霸一时,这些热门歌曲至今都是两岸三地以及星马华人的回忆,陆港星马歌手还会特地到台湾出道,因为当时台湾就是华人乐坛的领头羊;戏剧上也居领导地位,台陆合作的还珠格格万人空巷,红到越南去,而华视制播的包青天,甚至还是韩国人的童年回忆,除了古装剧外,改编日本漫画的流星花园,还能反销回日本,让日韩争相翻拍,台湾确实曾经领导了一个华人流行文化的时代。

然而辉煌时代过去后,台湾却逐渐丢失了这领导地位,台湾人开始哈日,然后哈韩,现在追陆剧、听抖音的台湾人越来越多,台湾自产自销的影视音乐作品越来越无人问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政府都有听到民间跟文化圈反映这问题,文化部一直以来也透过文策院在投资文化影视作品,假设文化产业是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成长,那政府都加入挹注资源了,还拍胸脯保证会找帮找企业投资,那怎么距离政府心心念念的「台流」越来越遥远呢?

事实就是这几年蔡政府所标榜的「多元」与「台湾特色」反而窄化了外销的市场,举例来说,若标榜性平、族群、台湾特色可加分,那创作者可能会为拿补助而尽量往这方向提案,最后出来的成品是为了演给文化部看,而忘了要做吸引观众目光的电影,让「元素」盖过了「剧情」本身,政府鼓励少数题材的结果却是排挤了主流题材,政治正确才能脱颖而出。

此次文化部推出的国际台剧征案,标榜要多元题材、独特性及国际性,还注明「以呈现台湾历史文化及时代纵深」优先投补,说得好听,却限缩了国际市场性。

首先,主流市场流行的恐怕都不是这样的电影,以早期台制戏剧流行于外的,都以中国古装武侠片为主,主要是其他国家未必知晓台湾历史文化,但对中国文化有兴趣;而近几年不拍中国古装剧后,能在海外销售好的,则是校园爱情片如「我的少女时代」,或是不同国家都爱的穿越题材「想见你」,主要也是因为校园题材在亚洲国家有亲近性,较容易理解。反观「斯卡罗」制作野心庞大,讲述的却是连台湾人都陌生的历史,周边国家更是根本不晓得这是什么故事,自然难走出台湾。

结果演变到最后,过度强调「台湾历史文化及时代纵深」元素的结果,限缩了台剧台片的外销可能,反倒是成为民进党推动台独意识型态的内宣工具,最终就等同于编了上亿预算逼着一批好导演、好编剧、好演员去当1450,在资源已经匮乏的台湾文化圈搞文化绑桩,搞大内宣,曾经在高雄主导罢韩的史哲,搞出来的「黑潮计划」,其实根本是在演一出「绿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