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你不敢报道诺奖得主的国籍”
今年诺贝尔奖又在引发争议。
先是AI专家得奖,让大家惊呼物理学、化学奖不存在了。
后来又出现了韩国人也能摘取文学桂冠的疑问。但这些争议多多少少跟得主的论文或作品有关。
好了,现在风向又变了。
因为这样的图:
看完有人觉得,媒体不提获奖者国籍,肯定是破防了。
“因为获奖者是美国。”
“因为不能承认别人优秀。”
“我们只能赢,不能涨他人威风。”
然后再反向推论,如果一个中国人拿了诺奖,肯定会霸屏一周,锣鼓喧天。
最后总结道,一些媒体就是小心眼,只会玩小孩子过家家那套,连基本的职业素养都没了。
这种论调等价于,继续拿“与其提升自己,不如膈应别人”来讽刺我们又不自信了。
情绪相对克制的一些大V则会暗示,热搜常常写的有问题。
而且这事随着诺奖持续公布,还在发酵。
所以在这里有必要说说。
这起争论里,质疑者的一个重要依据是:
首先,我不确定怎么叫大部分,因为翻翻会发现很多媒体还是写上的,甚至就在微博最前面几个字。
更别说韩国人韩江的热搜霸屏一两天了。
具体来看,援引的是中国新闻网和央视新闻的报道。
我搜了搜,神奇一幕发生了。
央视新闻微博在2018年与2019年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报道里,正文不写获奖者国籍;2020年至2022年这三年里又是写了国籍。
那就先可以排除以前写、现在不写的情况。
同样,我们看看中国新闻网的微博:
简单来说,没有规律。
甚至没有规律到同一组写国籍的文字里,格式都不一样。
这情况在央视新闻里也出现过,2022年时他们就把获奖者国籍信息后置了。
更夸张的是中新网微博里对化学奖的报道。
2016年以来几乎都是不写,只有2021写出了美德两位科学家。
什么意思呢?
似乎不写国籍才是常态,写了才是变态。
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有意忽视这事。
因为打开质疑博文里那条中新网报道,会发现除了今年的获奖者信息,往年每个人的国籍它都写了。(今年的国籍信息在它其他文章里也有)
至于开头那张央视新闻图片,在其他相关长文里,是有更详细信息的。
也被人吐槽的新华社,在那篇快讯文章里,耐心往下拉,就能看到同样详细到学校的信息介绍。
也就是说,只要篇幅和时间给足,媒体都会写满基本信息的。
只是我们可能没有看全。
当然,我们的传统可能只是我们的。
就像电影里一位功夫巨星说的,外人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不喜欢外人。
那诺奖官方怎么做呢?
先回顾一下上文里质疑的帖子提到的“诺奖官方宣布时会把名字和国籍放一块”。
对此,有几种方式可以了解相关这点。
一种是线上。
X站上的“The Nobel Prize”,它会第一时间公布诺奖信息。
还有诺奖官网黄灿灿的,在输入框里可以输入你想找的人物。
一种是线下。
每年都会有供记者采访的新闻发布会,比较详细地阐述获奖者的研究成果。
我们先窥探一下大众熟悉的X站。
报道物理学奖时,The Nobel Prize写的是:“2024年#NobelPrize物理学奖授予 John J. Hopfield 和 Geoffrey E. Hinton”。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是这样不写国籍。
以前也这么做。
当然,这次韩国女作家韩江拿奖了,这在推文里明确注明的。
那有没有可能,一人获奖时才写出国籍?
结果我再一查发现2021年时一名黑人小说家拿奖不写国籍。
他叫古尔纳,写的是移民文学,百科上注明英国籍坦桑尼亚裔作家。可同样作为移民作家,石黑一雄获奖时,就注明英国国籍。(图见下文)
时间一变,2016年颁给鲍勃迪伦时又没写他是美国作家,只是在颁奖理由里提到了“美国歌曲”。
再往前,2015年和2017年的时候甚至获奖理由都没写上。
可见,快讯没什么约定俗成的规范,为了抢热点,把主要意思发了得了。
只是最近几年,The Nobel Prize意识到了得统一格式,显得专业一点。
这也没啥奇怪的,世界就是草台班子。
不过也许X站上的运营人员只是一个小编,没有诺奖评委那么高水平,考虑全面,那我们就去官网看看。
更直白了。
只有真人图、得主名字、以及简短的一二十个词的获奖理由,没有国籍标注。
十多年前爱丽丝·门罗获奖时如此,十年后韩江获奖时亦如此。
同样,十年前的化学奖如此,十年后的化学奖亦如此。
所以我不知道他们说的“官方宣布时”指的是什么。
如果是后续的生平介绍、颁奖典礼和详细报道,肯定是带了国家信息。
但这也没改变一开始官方发布可以很简略的事实。
这时候可能有人质疑我,说那是你没看全。
新闻里不是有瑞典皇家科学院蓝底白字的图吗,里面就写了啊。
确实如此,这就是另外一个了解获奖者身份信息的途径——新闻发布会。
这场发布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主持,用瑞典语和英语讲两遍,公布几位获奖者。这时候一般会标注国家信息。
类似这样:
为什么我要说“一般”和“国家”呢?
以化学奖为例,2019年、2020年两年里是没有提及的。
而且,很多时候是带着国家字样的,不一定是国籍,也可能是获奖者的任职单位。
至少2013年至2017年就这么写。然后这个关键信息到了2018年和2021年又成“国家”。
神奇的是,2022年和2023年写的又更像是任职单位。
你看看,这么随意,这么变来变去。
那我们只能说发布会没有统一规范,只是一般情况下会公布获奖者的任职单位。
到了物理奖那边也如此。
有时候只有人名信息;有时候带上国家信息,有时候带着任职机构。
越看越乱,你都想吐槽一句:请用仿宋GB2312字体。
不过一眼瞄完这些图,你可能觉得最近两三年诺奖总公布那个单位或国籍信息了吧。
好巧不巧,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告示又很简约,都快要啥没啥了。
对了,2020年这个奖又写上任职单位了,只是那次不提单位所在国。
还是那句话,诺贝尔奖发布会也没什么统一规范。
什么年份爱怎么来就怎么来,什么奖项爱怎么来就怎么来。
都乱成一锅粥了。
这时候或许有人想说,诺贝尔奖官方毕竟不是媒体,一开始曝光简略点就简略点,欧美媒体总不至于这么糙吧。
可能纽约时报偏偏不这么想。
路透社觉得还可以简洁点。
到了CNN那边更过分。
直接就是三位科学家,用一个笼统的理由表示他们拿了诺贝尔奖。
名字没有,国籍没有,所属大学或研究机构也没有,甚至头像都没有。
有的还是老的不知道哪年的图。
那你总不能说CNN这家美国媒体嫉妒自家美国人拿奖了吧。
有时候长文报道,也不怎么提他们的国籍,哪怕他们不都是一个国家的。
这时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
快讯带不带国籍,完全取决于编辑习惯;
媒体报道时有自己详略得当的考虑,况且新闻学三要素也没缺啊。
既然如此,我们何必一惊一乍呢?
相比于“我们又不自信了”的观点,另一边也有一些网友在骂。
这个身份政治了,那个讨好西方了,还有谁谁谁的作品不如网文大神写的。
不是说诺奖不能被批评,只是这种论调比十多年前的民科都粗暴多了,又有多少讨论价值可言呢。
而且他们刻意忽视自身悖论。
一会儿说这些获奖者满足了萨义德说的西方对亚非拉的偏见;一会儿又不觉得萨义德这个美国人有立场问题。
一会儿觉得西方科技从永乐大典中而来,一会儿又怪西方没有开源勇气。
在锐评诺奖时, 又 不去了解客观信息,本身就很抽象 。 也许我们只是渴望诺贝尔奖太久了,所以一些人恨铁 不成钢,甚至阴阳怪气。
但诺奖有一定滞后性,考虑到最近二三十年我国科学与技术的巨大发展,未来我们还是能拿很多奖的。
既然如此,不如放宽心态,跟随年轻的步伐玩玩梗。
你看,对二次元文化做出卓越贡献,我可以拿奖;
AI制霸诺贝尔奖后,黄仁勋也可以拿奖。
或者再突破思维。
文学奖接点地气,颁给CHat GPT和创始人,来一出真人与AI一同拿奖的好戏。
人人都有诺奖拿,某种程度上对齐了人类社会颗粒度,也蛮好的。
不过我的问题更功利一点。
评奖评优时,诺奖不能只算省级吧?
(一个段子,切勿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