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逐浪耐心资本:风口下的“基金新城”

在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市场中,由财政出资的政府产业基金正在从此前的“配角”转变为“主角”:除做好基金投资人角色之外,还以更市场化方式发展耐心资本,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金融赋能实业的重要抓手。

地处中国中部的湖北省武汉市,在全新的历史使命下,也从以往各大城市传统的,侧重对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资产模式,新增对城市各类资本赋能产业的重资本模式,加速对政府引导基金进行全面改革。

日前,武汉市对外发布《关于推进产业基金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明确资金来源、确定免责机制、延长存续期等方面做大做强武汉产业基金群,积极打造耐心资本。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意见》落实后,将对武汉产业基金的市场化运作体制、机制和能力等方面予以重塑。

“最能显示改革决心的地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将建立完善市场化机制贯穿始终,在打造良好创投生态的同时,服务重点产业发展;二是突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补充武汉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力量。”武汉产业基金管委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武汉基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武汉市积极打造两只引导基金,即武汉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武汉基金”)、江城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江城基金”),同向发力、密切协作,助推武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针对市场关注的政府产业基金的延续性、投向、存续期、容错机制、考核机制等痛点和难点,武汉延续创新基因进行改革,以全新面貌和魄力吸引社会资本入局,成为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地方政府产业基金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良性循环,打造耐心资本的地方试行样本。

直面难点

机制改革超前

武汉政府产业基金在变革思路中,将建立完善市场化机制贯穿始终。

此次基金管理变革,改变由地方财政出资后,委托基金管理人对基金进行管理的传统模式,将基金以资本金的形式,注入两家地方国资平台,分别为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投控”)和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金控”)。

其中,武汉投控管理运作武汉基金,武汉金控管理运作江城基金,“两大基金既有合作又有分工,通过竞争性分配提升基金运作管理的主动性,激发其运营能力,这是武汉市政府产业基金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措施之一。”上述武汉基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诸多基金行业专业人士看来,此举还意味着,两只基金能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业务拓展,无论在资金的支配权限、投决机制等各方面,灵活性和自主性更符合市场规律,利于基金有效发挥作用。

“通过实行此次改革,增强了武汉投控、武汉金控的融资能力及自主性,让管理机构当主人,发挥投资管理运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的运作水平。”上述武汉基金办相关负责人指出。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一些全国地方政府产业基金普遍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上,武汉市进行改革突破。

其中,针对社会资本最关注的政策延续性痛点,上述《意见》显示,武汉产业基金实施竞争性分配,每年安排不低于40亿元的产业基金预算,分别注入武汉投控、武汉金控。一位基金负责人解释,“也就是说,基金出资来源保持延续性,解决了社会资本对产业基金出资稳定性的担忧。”

此外,在返投比例方面,武汉市给出了全国最优之一的返投比例,从1.5降至1,优于当前的创投风口城市。“对创投机构而言,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在出资比例方面,武汉基金、江城基金参与设立母子基金,一般情况下出资比例为母子基金规模的20%,对在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中的出资比例可达50%以上。“这在全国是先行先试的,意味着管理人只需要管理基金,不需要募集太多资金,有利于解决不敢投、不愿投的问题。”复星创富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容错免责机制方面,《意见》指出,主投武汉市种子期、初创期阶段的亏损,容忍率可达60%;由基金管委会决策的政策性投资,如发生亏损,对武汉基金、江城基金管理主体予以免责;不对单支母(子)基金或者单个项目盈亏进行考核等。

在打造长期资本方面,此前武汉市设立母子基金的期限一般为5至7年,此次延长至10年。在存续期遇有重大事项或存续期满确需延期的,由母子基金的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后即可办理变更和延期手续,坚决打造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为免除基金负责人后顾之忧,武汉市政府产业基金考核指标导向非常明显,特别是对天使基金的考核,一是不注重短期盈利,二是考核周期拉长。”上述武汉基金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国各地均意识到了基金的重要性,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武汉在政策上没有掉队,许多政策的突破领先全国其他知名风投城市。

为提高武汉产业基金运作效率,武汉市成立基金管委会,市财政局、国资委、经信局、投促局、科技创新局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其中,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武汉市经信局梳理各区产业优势特点,储备项目及标的,研究制定基金投资矩阵图,指导武汉投控、武汉金控明确年度投资方向;武汉市投资促进局则建立基金招商项目市区联动机制,筛选招商引资项目,提出招商母子基金设立计划和基金投资需求;武汉市科技创新局等部门和单位负责梳理各自领域投资需求,推介优质项目纳入基金项目库,支持武汉投控、武汉金控设立相关领域基金。

聚焦“早”“小” 资本规模放大

政府产业基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杠杆效应,放大资本规模。

根据规划,武汉基金、江城基金将进一步发挥产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力争5年内,武汉市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并围绕基金投资全生命周期,吸引社会资本打造3000亿以上母子基金集群。

在这一方面,武汉基金已有实践经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武汉基金已累计参与设立母、子基金73支,直投项目3个,累计出资11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实缴投资规模665亿元,财政资金放大近6倍,其中科创类基金放大倍数超10倍;累计实现69家企业挂牌上市、77家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13家企业跻身独角兽、64家企业入围省市“金种子”企业名单。

此外,武汉基金已陆续与中金资本、复星创富、英诺天使等机构合作设立58支专注于种子期、初创期投资的天使基金,重点投向“创新策源地”孵化项目;与产业资源方合作,围绕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光电子产业、数字经济产业、航天航空等产业设立基金,深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实现延链、补链、强链。

《意见》出台后,武汉投控主动谋划对接,进一步理顺市区基金协同合作对接机制,将通过多渠道加大募资力度,并结合武汉市各区产业优势和重点发展方向,吸引更多优质投资机构来汉开展基金设立、项目招引等合作,共同做大武汉基金规模。

“产业基金联动、下沉区县是母基金发展新趋势。武汉基金将与省级平台、武汉各区及都市圈城市共同成立一批区域高能级基金,精准投向各区优势产业,运用资本引导产业向区域集聚,力争做到‘一区一基金’。”武汉投控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凯指出。

江城基金于2024年成立,武汉金控副总经理、江城基金公司董事长程驰光表示,将力争用3至5年时间将规模做到500亿元,带动形成1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集群,金融赋能超3000亿元,引导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资源在汉聚集。

武汉基金、江城基金的投向在有共性的同时,也各有侧重。整体来看,双方均将围绕武汉“965”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光电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五大优势产业和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等十三个领域未来产业,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项目招商。不过,江城基金会更聚焦泛半导体产业领域,围绕链主企业及相关产业项目进行投资,聚芯成链,集链成群,加快打造武汉市泛半导体产业集群。

在投向方面,在支持重大项目投资的同时,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将是此轮武汉市政府产业基金改革的重中之重。“对整个产业生态的构建和企业发展而言,如果作为基座的中小企业基数太少,底座将不稳,那么未来产业发展的质量将趋向劣化,并连带影响武汉的资本吸引力。因此,在扶持中小企业、活跃民营经济等方面,政府应承担责任并发挥作用。”武汉投控副总经理、武创投董事长艾娇指出。

上述武汉基金办相关负责人亦指出,“武汉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核心是科技创新。然而投早、投小有风险,武汉市从制度供给和基金供给等多方面打造‘创投之城’,让社会资本敢投、能投、愿投。”

在具体投向成果方面来看,2024年上半年,在武汉市528个重大项目投资中,科技创新及现代产业领域的投资占年度总投资额六成以上;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5.3%。

谋变之路

创新基因延续

事实上,武汉政府产业基金的谋变,也是这座“科创之城”创新基因的延续。

从历史来看,创投行业在武汉起步很早。1999年,武汉投控的前身之一武汉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出资成立东湖创投,这是国内第一批做风险投资的企业,也是股权多元化的一家国资平台。

当时全国的国资改革有三大模式:深圳模式、上海模式和武汉模式。而武汉模式的核心之一就是资本运作。原武汉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向武汉市政府建议,要做“拨改投”改革。

2012年,武汉市敏锐地捕捉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时间窗口,开始筹划“拨改投”改革,即通过将财政资金委托给市级国有金融资本运营管理平台,并由市级国有金融资本运营管理平台以入股、阶段性持股等方式对项目进行投资。

2013年,武汉统筹整合各部门的资金资源,发起设立全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该基金按照“1+N”管理模式设立,“1”即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N”即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和东湖高新、武汉经开等15个区管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

2016年,全国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和数量达到顶峰,省级、市级、县级、乡级引导基金林立。换言之,政府引导基金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经济、招商引资、鼓励创新创业的首要方式。

在激烈的角逐中,武汉政府引导基金转变投资策略,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关键产业领域,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投资华星光电、武汉吉利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强了武汉优势产业链的竞争力,更带动了上下游企业聚集。

针对诸多政府引导基金易出现投向重复、效率低下等问题,2021年,武汉对分散在经信、科技、发改等部门管理的政府产业基金进行整合,以公司制形式成立武汉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

“把以前相对分散的政府产业基金整合集中,能更好地发挥基金对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投资的精准度和效率。”武汉基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等引领武汉未来发展的高端产业,支持构建武汉“965”现代化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武汉加强对头部基金管理团队吸引力。截至目前,武汉基金已与中金资本、君联资本、复星创富、建信股权等头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新城基金、中小企业产业基金、绿色高质量基金等一批产业基金落地武汉,总规模超100亿元。

接下来,武汉产业基金将致力于打通从产业基金到被投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将邀请头部创投机构、产业企业举办基金推介会,全面解读新政策、新要求;举办系列投融资对接活动,组织相应的投资机构和企业直接面对面进行沟通。

通过长期化、体系化、创新化的组合式产业基金改革“招式”,武汉的目标是,发挥好产业基金的引擎功能、活水作用,既促推产业发展、经济飞跃,又优化创投生态,打造出资本强磁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来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