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蛛网困境的博士
农产品的成长期仅在数月之间,教育的人才养成期更长,一位大学毕业生耗时16年,博士生则需要超过20年。台湾过去放任高等教育市场扩张的结果,为私校创造出超过500亿的学历市场,但是人力市场供需失衡,也造就高等教育「通缩」现象。108学年度有113个博士班招生人数低于1人,37系组博士班招生名额挂零,其中不乏顶尖大学的热门系所,以台大来看,107学年度博士班招生员额181名,报名人数只有229人,录取率为44.1%,其中42个系所中有14个组别无人报名,不乏生化科技、环境卫生、电信工程的通讯与信号等应用学门,可以看出高级人才断层严重。
教育部长强调博士班员额控管政策为「重质不重量」,会对于就读人数、所学专长分布密切注意,未来研究所若连续3年招不到生将令其停招。讽刺的是,108学年度教育部核定硕博士班招生名额有4280人,仍比107学年度增加8个员额,当少子化已成为常识,学生早已自觉放弃文凭,教育部仍后知后觉地要等待3年之后才回收招生员额,放任大学持续虚胖化的结果,只是浪费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而已。
邻近的日、韩同样面临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日本文部省要求各公立大学依学生人口减少幅度,自行减少各系所招生员额;南韩则是透过评鉴制度强制退场,将大学评鉴分为五等级,最优的第一等级学校可自行决定是否减招,第二级须减少学生员额,但可小于总体生员减幅,第三级需要减少的生员额度须等于总体生员减幅,第四级须要减少大于总体生员减幅的生员,最后一级学校则是两次评鉴不过,无条件强制退场。
教育部过去拟以系所评鉴作为退场机制,但今年初竟违反《大学法》,放宽大学系所必须接受评鉴的要求,各校花费10年建置的评鉴制度,结果没有任何学校或系所因评鉴而退场。教育部不愿承担控管学生名额的责任。
劳动市场瞬息万变,学生决定要不要投入高等教育成为一个高风险的选择。在教育部不作为的状况下,学生如同陷入蛛网困境,只能自行承担市场生产过剩的风险,依个人能力与家庭的社经地位来决定是否要继续投资高等教育。国家行政怠惰的结果是社会高级人才过剩、国家基础学科人力断层,学生则浪掷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落入土中成为无人问津的腐果。
(作者为辅仁大学社会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