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別陷入有成長卻無發展的困境

台湾大学。 联合报系资料照

辉达的黄仁勋访台期间,带来一阵明星式追风,所到之处人潮汹涌、美食地图一再翻新,人人都想蹭他一下来增添光彩;即使诺贝尔奖得主来访,也没有这种盛况,被国际媒体称为「仁来疯」(Jensanity)。

表面上,这股旋风反映的是台湾年轻人崇拜科技和时尚,事实上更多是因为辉达股价飙涨,市值超过3兆美元、凌驾苹果直逼股王微软,被台湾人视为「财神」所致。如果黄仁勋让大家更重视科技和创新,当然是件好事;但若因此扭转社会的价值观,让大家认为科技万能、人文无用,物质崇拜思维回归到70或80年代,那就不见得是件好事了。

这种盲点,其实已被朝野相当程度地反映在政策和行为上。从新政府上任以来,上自总统下到部会首长,言语不离AI、政策只有科技,几乎不谈论如何发展人文或服务产业,即可了解其内心思维。而今年大学入学申请的文史哲科系门可罗雀,成大历史系竟然挂零,其他顶大人文类科也多萎缩低迷,南一中、建中和北一女的「人文社会资优班」都已取消,其他菁英高中也岌岌可危,都可见一斑。在全民疯辉达、台积电等股票之下,台湾社会俨然已不需人文社会学科,这是个正常或健康的发展吗?

这种只重科技、不问人文的现象,是误解了经济成长的目的。其实,「经济成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标,经济成长很直接,只要透过消费、投资或出口增加,让经济生产提高,自然就带来经济成长或所得增加。但是,所得增加不一定能产生更高的快乐或幸福,必须同时重视教育、健康、分配、安全、自由、平权等面向,让成长的果实平均分布到社会全体,才会让人民有更高的幸福感,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这就是「包容性成长」的真谛。政府应时刻关心的,是这些面向的发展,是否都能同时提升,而不是只关心狭隘的经济成长而已。

经济学家近年关注这种现象,特别留意到1971年巴基斯坦分裂为两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后的发展,印证了有成长却无发展的后果。当年,两国人口类似,而人均生产长期以来都由巴基斯坦领先孟加拉。但到2018年前后,孟加拉无论是产业发展、人口成长、消灭贫穷、教育普及、人均寿命、两性平权等各方面,都有超越巴基斯坦的表现,使得相对较贫穷的孟加拉的「人类发展指标」,在2018年以全球136名领先了巴基斯坦的150名,「全球幸福指数」排名在2023年也以102名领先了巴基斯坦的115名,巴基斯坦成了「有成长却无发展」的典型国家。

台湾若只重视经济「成长」,却不重视「发展」的话,难免也会掉入这种陷阱:台湾预期寿命提升缓慢且落后日韩程度正在恶化,所得分配缓步恶化但财产不均急速恶化,贫穷人口下降但世袭比例提高,教育水准提高但品质逐渐下滑,各种指标在在令人忧虑;相对改善的是「性别不平等指数」明显下降,但整体「全球幸福指数」排名从2017年26名倒退到今年31名,是否正陷入这种困境,不无疑问。

比较正面的发展,是台大等几所大学的医学系,认知到医师不能没有人文素养,将国文和社会列为申请入学采计的科目,要求全台最菁英的大学生要有必要的人文素养。试想,若医师们都只想着投入热门的类科、集中在都会区开业、设法多开自费用药、增加无意义的检验项目、甚至钻漏洞A健保,那我们引以为傲的全民健保将会呈现怎样的面貌?有人文素养不保证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没有人文素养却可以确定问题会非常严重。

一场黄仁勋旋风,暴露台湾社会严重的发展问题,赖政府该如何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