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研究逐渐枯萎 台湾难承接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学术空间受到挤压,学者形容,香港的中国研究进入枯萎期。图为12月1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北京向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作述职报告。(新华社)
香港过去一直是国际社会认识大陆的重要窗口,但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制定颁布、接触重要资料文献的难度日增,学术自由受限,台湾学者感慨,香港的中国研究已进入「枯萎期」。与此同时,台湾中研院首度成立「香港主题研究小组」,近期还举行一场盛大的探讨香港的国际研讨会,这也让许多香港学者期待,台湾能够成为香港研究的「前哨」。
在大陆改革开放之前约2、30年期间,香港因地理位置等因素,成为海外研究中国的重要据点之一。但在2020年《香港国安法》生效后,学者陷入「自我审查」阴影,研究天安门事件的著名学者何晓清遭香港中文大学「立即解聘」,让不少学者因此选择赴外地继续香港和中国研究。
据港府数据,2021/22学年超过360名学者,离开香港8间政府资助的大学,流失率达7.4%,是1997年主权移交后的最高水准。
另外,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USC)因搜藏大量有关1949到1976年大陆政治运动的资料,享有「中国研究的麦加」美誉。但该中心于2020年整合至该校图书馆,外界担忧部分收藏可能消失。台大政治系教授张登及对此感叹,「香港的中国研究恐怕已经进入枯萎期」。
但这是否意味台湾能承接香港在中国研究的地位?张登及指出,香港在华南研究、港英中关系、中港经贸、香港社会等领域,本就不是台湾强项,不可能因为香港研究逐渐被大陆「体制化」,台湾就能接收或取代其原有的在地特点。
同时,香港集合了许多从中国大陆到海外念书、教学,最后选择赴港任教的海外学人,还吸引到国际间研究中国较杰出的学者留在香港。「这些优势是台湾没办法跟香港比的」,文化大学国发大陆所讲座教授赵建民指出,台湾教师待遇低,教育制度亦不允许大陆人士来台,目前大概很难承接香港的地位。
另一方面,中研院社会所今年成立「香港主题研究小组」,在台湾推动香港研究与资料收藏,本月8日举办「当香港研究走向全球」国际研讨会。前香港中大USC主任陈建民撰文指,「一国两制」本就是中共为了两岸统一而做出的制度安排,故香港经验对台湾有适切性,在台湾发展香港研究平台可谓当务之急,希望台湾运用优势,成为香港研究的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