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

没听萧何说过他知道赵括!至于“纸上谈兵”嘛,想来萧何也玩儿过。身边除了文官就是武将,难免也会谈点儿军事。这种事儿也只能是口头上那么一说,总不能给他三千城管,看他能不能踏平彭城吧?刘邦联合了众诸侯,还要五十六万人马呢!

萧何虽然主攻的是律法专业,但肯定也需要涉猎军事领域。萧何在军事领域上的造诣,已经超越了很多领兵打仗的将领。

输送粮草、补充兵源那么得到位,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预判,是对整个战局的把握。要是没有军事水准做支撑,想做到这一点儿恐怕也是不容易吧。

萧何当时所处的位置,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缺了哪样都不可能做好。刘邦为什么要让萧何坐在那个位置上?因为萧何以前就干过类似的工作呀,而且当年考核时还是第一名呢!你想想,刘邦在亭长里面能排到第几?

发现人才并且进行有效推荐,就是萧何的能力之一。什么是有效推荐呢?就是你给领导推荐了这个人,领导不仅用他了,而且还用对地方了,充分发挥出那个人的才能了。

夏侯婴也发现了韩信,也把韩信举荐给了刘邦。刘邦倒是很给滕公面子,让韩信当了个治粟都尉。韩信天天数羊能不犯困嘛,就是点米它也无聊啊。无聊,无聊,这不就和萧何聊到一块儿去了。

俩儿人聊的是啥?肯定是军事,要不萧何也不会让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当然萧何肯定也不认为韩信是在瞎忽悠,不然就安排他当“战略忽悠局”的局长了,让刘邦赐他个名字叫韩召忠。

那么萧何就此认定了韩信是个军事天才?恐怕也不是。夏侯婴把韩信看成是壮士,萧何又是怎么给韩信定位?萧何把韩信当成了谋士。“纸上谈兵”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说的有道理,拉进谋士群;纯属瞎忽悠,进战忽局。

你看萧何推荐韩信时都是咋说的——“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看吧,“计事”,就是让刘邦和他一块制定策略,这应该都是谋士们所干的营生吧。那萧何又给韩信推荐了个什么职位呢?大将军。刘邦原本想给韩信将军的职务,但是萧何硬是让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看起来很重视韩信啊,其实不然。

懂点儿历史的都应该知道,破格提拔一步登天的事儿并不罕见。但这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担任丞相一类的文职。很少有人凭一句话就被封为将军立刻去带兵打仗。

为什么会这样?宰相的官位虽然很高,但却不是立马就要刺刀见红的角色。即便这个丞相是个败家主儿,那也不是一年半载就能亡了的。但是将军就不一样啦,小则一支队伍搭进去了,大则就会步赵括之后尘。

而大将军呢,前面赘上了一个大字,看起来很威风。其实全都是虚的,后面咱们慢慢再看,先把你高高挂起来再说。真有能力咱们再另安排,至不济也能起到那谁儿花重金买匹死马的效果。

后面三国那会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说得很好听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还不是先给他个军师先当着,等后来逐步加料儿,慢慢地才熬成了丞相。

萧何会看人,刘邦更会用人,俩儿人相得益彰,最后成就了韩信这个军事天才。

大家扒拉扒拉史料,整个东出就没有韩信这个“大将军”什么事儿。由此可知韩信还正处于考察阶段呢。直到刘邦彭城战败,韩信就跟赵云救刘备似的展露出他的军事能力,刘邦这才决定让韩信统兵作战。

赵括出门就碰到了白起,从而搭进去了四十万赵军。刘邦也没有让韩信直接去与项羽决战,而是让韩信单独领兵去侧翼作战。最后从侧面打到了正面,哦,应该说是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