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线下门店重回扩张期,到明年年底目标2万家
11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公告。财报显示,小米三季度收入92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5%。其中,手机×AIoT分部收入为828亿元,同比增长16.8%,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97亿元。
其经调整净利润为63亿元,同比增长4.4%,当中包括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15亿元。截至9月30日,其现金储备为1516亿元,同比增长18.7%。
小米智能手机业务仍在稳定的增长轨道上,本季度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13.9%,全球市场出货量达4310万台,同比增长3.1%。
尽管小米在全球多个市场均守住前五名,但中国市场的销量变化更具战略意义。据Canalys数据,小米本季度在中国市场排名升至第四,市占率14.7%,连续3个季度提升。
这与其高端化战略成果有关。小米在财报中引用第三方数据表示,在中国大陆地区,其3000元到4000元、4000元到5000元、5000元到6000元三个价位段市占率均实现个位数提升,分别达到18.1%、22.6%、6.9%。
同时,其整体ASP(平均每台手机售价)从去年同期的997元,上升至1102.2元,是过去六年以来的三季度最好表现。
不过,由于内存价格走高导致的核心零部件成本上升,以及行业多家品牌的激烈竞争,给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带来一定压力。财报显示,小米智能手机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16.6%减少至11.7%,是今年以来最低表现。
小米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11.7%的手机业务毛利率会是全年的最低点,到第四季度一定会反弹。不仅如此,汽车等品类都会有类似的趋势。
作为备受瞩目的新业务,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收入为97亿元,即将成为一个百亿规模业务板块。本季度,小米汽车交付39790台,ASP达238650元,毛利率提升至17.1%,经调整净亏损为15亿元。按照估算,其单车净亏损环比收窄近四成。
卢伟冰也再次回应了汽车业务的亏损问题。他表示,作为小米的第一台车,小米SU7系列投入非常大,但自动驾驶等研发投入边际效应明显,随着业务规模化带来的成本分摊,汽车业务毛利率在四季度还会有所改善。
“希望大家对汽车业务的经营多一些宽容。”他说。
同时,卢伟冰提到,小米在完成十万台交付目标后,已将原来的12万台年交付目标调整至13万台,对于这个目标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有信心”。在小米汽车工厂产能拉满之后,交付能力仍有挖掘空间。不过,由于新的锁单量在同步增加,小米汽车用户的交付周期可能仍然会保持在20周左右。
本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为261亿元,同比增长26.3%,毛利率创历史新高,达20.8%,其中小米可穿戴产品业务线表现突出,全球可穿戴产品出货量同比涨超50%。另外,小米互联网业务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9.1%,77.5%的毛利率仍处于较高水位。
另一个值得强调的变化是,小米罕见披露了线下零售战略进展。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在中国大陆地区,小米线下零售店数量超13000家。界面新闻此前曾报道,小米门店数在去年年初大概在一万家左右。
卢伟冰在财报会议中补充称,这一数字如今已经接近14000家,并争取在年底达到15000家,明年年底将会达到2万家。这意味着,小米此前有所放缓的门店扩张计划被再次重启。
在汽车业务全面落地和高端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下,小米线下零售还是无法绕开门店规格的升级。
卢伟冰指出,小米到今年年底可能会开出超过100家500平方以上的大店,几乎都是在Shopping Mall里最好的位置。另外还有部分门店采取调优,例如从100平方米扩大至200平方米。而这些门店“对小米品牌形象的提升非常大”,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感”。
对于小米新零售战略近几年的变化,他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相比华为、OPPO和vivo,小米还是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其本质是通过品类的交叉吸引客流,提高线下的效率并无限接近线上。当前的小米新零售战略对比数年前,核心理念并没有本质区别,虽然强化了汽车、大家电、可穿戴等品类,但仍然可以做到高效率的跨品类销售,这是这套模式所具有的“张力”。
另外,小米在经过对海外市场的调研后,认为这套模式具备跨市场的普及性,因此开启了海外探索。
目前,该公司已经在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开启区域试点,启动小米之家新零售模式的全球化布局。卢伟冰指出,未来不仅是手机和IoT业务,汽车业务也将出海,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将进入全球市场发挥小米模式的竞争力。
面向未来的增长压力,小米为自己重新梳理了三条增长曲线,分别是以手机、平板和可穿戴为核心的个人设备增长曲线,以空调、冰箱、洗衣机为核心的家庭设备增长曲线,以及以汽车为核心的出行设备增长曲线。
如此布局之下,卢伟冰宣称,“在全球范围之内,小米(模式)可以说是唯一的商业模式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