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匡時/個人有韌性 全社會才有防衛韌性

赖清德总统九月廿六日在「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第一次委员会议中说:「期待和大家一起努力,建构国家韧性战略的沟通协调平台,凝聚全民共识,提升国家整体国防、民生、灾防、民主四大韧性。」说明白点,赖总统的期待就是,当敌对势力入侵台湾时,台湾要有足够的韧性能够抵御,例如,要建立四十万民兵做为国军的后盾,透过各种不对称作战、刺猬战术等布局,逼使入侵者即使付出极高的代价也未必能击溃台湾。其背后的假设是,如果犯台代价极高,就可以使敌人不敢轻易发动侵略战争,因此可达到避战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备战才能避战」。

这样的战略思考有其一定道理,如果真能因而避战,相信绝大多数台湾人都乐观其成。然而,备战要达到真正的吓阻效果,关键在敌我双方以及美国等第三方是否相信我们的备战能量。政府在建构全社会防卫韧性有五大主轴:聚焦民力训练运用、战略物资盘整暨维生配送、能源及关键基础设施维运、社福医疗及避难设施整备,以及资通、运输及金融网络安全。相信大家都会同意这五大主轴十分必要,但战争绝不能仅靠物质或有形力量,更重要的是无形的精神力量。美国以其无以伦比的军力与资源,却在越战及阿富汗仓皇退走,就是最好的证明。

就个人而言,所谓的韧性是指勇于面对困顿,容忍挫折、承受压力、不屈不挠的精神。过去三、四十年来,台湾在推动民主化的过程不断地解构传统文化与价值,人际间不再重视传统的伦理关系,而以公民的权利义务取代之。在价值取向上,愈来愈强调「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自我主义,而非传统的群体主义。可是,全社会防卫韧性必须有相当程度的群体主义做基础,在必要时民众能够为家国牺牲奉献,如此,四十万民兵才足以为国军后盾,刺猬战才可能发挥效果。

在国民党威权统治时期,国民所受的教育,社会所倡议的理念,都是忠党爱国的群体思想。只是当时是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而非现在的「维护台湾主权」。在自我主义的薰陶下,现代人重视的是当下的享乐,而不愿意承担传统所重视的社会责任,例如,结婚生子成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而非对家族或社会的义务责任。同样的道理,国民愿不愿意拿起扫把捍卫家国,也是国民的自由选择,而不是「尽忠报国」的价值规范。

在解构传统价值的影响下,年轻一代的养成过程,备受呵护,略有不如意,可能都被形容成不可承受之重。在爱的教育理念下,他们极少受过责骂体罚,也没有太严重的升学竞争压力。无论在军中或在职场,现在都非常重视「人性化管理」,长官们不敢给部属太大的工作负担与压力,以免被说成是霸凌下属,甚至引来民代及网民的无情责难。新生代台湾人普遍成长于富足的台湾环境,极少有过穷困苦难的生活经验,无可否认,他们经历过的心理韧性试炼,要远比前人轻微。习于温暖环境的台湾人,在心理韧性上,真能面对残酷无情,没有人性的战争吗?

我完全理解,解构传统价值的许多措施,有其背景与时代意义;生活在富足温暖的台湾,我们确实很幸福也很幸运。吊诡的是,传统价值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好可以说明:「因为台湾很幸福,可能反而造成台湾人没有足够的心理韧性。」个人有韧性,社会才有韧性,这可能是建立全社会防卫韧性的最大的挑战吧?(作者为阳明山未来学社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