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动员令》池上生态净土 富兴社区路杀止步

台东县青银共创协会理事长林耿弘(左一)带领社区民众巡护湿地调查生态。(林保署提供/蔡旻妤台东传真)

富兴社区生态调查曾记录到蓝腹鹇(见图)。(林耿弘提供/蔡旻妤台东传真)

富兴社区生态调查曾记录到王锦蛇。(林耿弘提供/蔡旻妤台东传真)

富兴社区生态调查曾记录到食蟹獴。(林耿弘提供/蔡旻妤台东传真)

动员令─台东县池上乡

台东县池上乡因伯朗大道和金城武树声名大噪,每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位于海岸山脉山脚下的富兴社区却是生态净土,人为干扰少,孕育包括蓝腹鹇、食蟹獴、穿山甲等保育类动物及原生种植物,文献却从未有过纪录,仅能凭当地长辈口述辗转得知,社区因此发起山区水田生态调查,惊喜得见不少「传说」中的动物,而生态调查工作如今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也让富兴社区摇身成为生态守护村。

记录生态 屡获林业署肯定

台东县青银共创社会暨环境关怀协会生态专案经理林国钦2014年以富兴社区发展协会为起点,参与林业保育署社区林业计划,在海岸山脉做动植物调查,查看生态摄影机画面时看见山羌、穿山甲、蓝腹鹇、白鼻心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他与当地居民忍不住惊呼,「曾听闻长辈说过,从未看过!」

林国钦原本打算查阅文献纪录了解海岸山脉生态,却发现台湾很多文献都仅记录到中央山脉,因为不愿当地动物只沦为传说或图鉴,他决定着手记录当地生态。

为使在地居民了解与爱护家乡生态,池上乡富兴社区发展协会2018年邀社区民众共同参与公民科学路死大调查和生态摄影记录,由婆婆妈妈担任调查员,成果斐然,1年来共记录200多笔资料、35类物种。

林保署台东分署自然保育科长林孟怡大赞,富兴社区成员执行用心、成果也丰硕,因此获得2018年特优、2019年优等及2020年特优等全国社区奖项。

降低恐惧 民众不再打蛇

在池上常有大批人群聚集在路上手持棍棒或器具「打蛇」,甚至开车试图辗死蛇,民众说,蛇很危险,不打死怎么下田,但当林国钦询问是否曾在田里被蛇咬过?却无人应声。他先教导社区民众分辨无毒及有毒蛇类,降低恐惧感,再进一步说明为何要调查路杀动物。

社区邀请当时仅是生态爱好者(现为青银共创协会理事长)的林耿弘担任首任路杀调查讲师,他推动消费点券为诱因,邀请社区居民若拍下路死动物,就能获得50元点数,但居民多半务农,不谙手机操作,有居民好奇问「拍这要干嘛」,更有人直接拎着动物尸体来领点券。

参与生态调查的宋崔慧莲说,每逢农田割稻期间,197县道上常出现松鼠、蛇、鳖等动物,起初觉得「很可怕,动物尸体往往都是血肉模糊,不太敢看」,久而久之了解到人车应让不懂交通号志的动物先通过,也因此放慢车速。

抢救受伤动物 成为习惯

林姓居民说,从每3个月大家齐心投入生态调查,如今成为习惯,若在路上发现受伤动物,都会热心地送到野湾动物医院抢救,最常发现乌龟、鳖、松鼠、蛇类、鸟类,当然也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生物。

张姓农民说,曾拾获受伤白鼻心,照料时很挑食,不吃其他水果,只吃黄金果,经数周照养后野放回山林,像照顾宝宝很有成就感,家中长辈见到则大惊「果子貍,这是山中好友,已有数十年不曾见过了!」

历经数年调查分析,社区已累积1000多笔纪录,总共有八哥、红冠水鸡、白腹秧鸡、食蟹獴、蛙类等80多种生物,甚至曾记录到一级保育类的柴棺龟。透过社区计划唤起民众对生态重视,除了维持在地生物多样性,更能进一步守护本土濒危物种。

重回儿时 虫鸣鸟叫变多

农民本对生态漠不关心,如今从实践中开始注重生态,野生动物也成为街坊间问候的话题之一,「今天早上看到白鼻心了」,生态调查从单次参与,成为日常生活,甚至万安国小学生也会关心遭窗杀的五色鸟,还会主动打电话通报;高龄农友说,清晨起床时,虫鸣鸟叫声确实变多了,让他重拾孩提时光,很开心。

动员令─台东县池上乡

● 人口数:7746人(2024年5月底)

● 土地面积:82.685455平方公里

● 古地名:大陂、大坡、新开园

● 池上乡长林建宏的一句话:池上乡以友善动植物及环境出发,欢迎所有旅客到访关怀。

● 知名人物:驻村艺术家蒋勋、池上乡文化艺术协会理事长梁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