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找回土地公平正義 看政府決心

赶搭新版国土计划法明年上路末班车,业者打算在七星潭旁开发度假村,其中牵涉到农地变更,一旦成功,地价可望涨卅倍。图中上方及下方有两处是酒店预定地。记者季相儒/摄影

本报阳光行动昨专题报导国土法因涉及土地利益,还未上路就在全台上演一场犹如「俄罗斯轮盘」的土地价值分配,农业部重申资源将投入农业发展区,内政部呼吁各部会与县市政府合作,但关键仍在于,当子法还在摆荡,胡萝卜与棒子仍如空中楼阁时,公平正义的游戏机制何在?

台湾长期缺乏完整土地利用机制,国土计划法原意是透过国土空间重新规画,达永续发展。早在前期基础工程,就至少须耗费十年「打地基」,不分党派执政、中央或地方,更须有决心持之以恒地进行。但从二○一五年立法上路、明年上路前,各地仍随地价波动、土地利益而各显神通,显示「地基仍在动摇」。

造成未来画入农业发展区的地主「抢上车」申请变更的根源,来自担心未来无法翻身,而当农业部强调「农民既有权益可获保障」,现况缺乏完整配套的机制,使得农业发展区、国土保育区变得「不变更就没价值」,导致农地交易冻结,甚至预期价格下滑。

如何拉平城乡与农业区的价值,涉及的不只是补偿,甚至包含税收与应投入的基础建设。「包山包海」的国土法本应涉及国发会、国科会、经济部、财政部、农业部等各机关,但仅交由三级机关国土署执行的现况,就是沦为各部会只剩各自视角,缺乏国家整体角度。当无人揭橥政策目标,只求「要在法定期限准时上路」,于是,国土法成了「要延后、不延后」的零和游戏,失去让地基更稳固的机会。

打稳地基除了持续化解疑虑,更需府院扛起主导权,拿出政策工具。国土计划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就是为因应气候变迁、确保国土安全而制定,赖清德总统主持的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明天将登场,是否纳入国土法,将见证政府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