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是最大的财富:《必然》带给我的三大启示
点击上方关注“辅导员娘亲”
这是第641篇周记
提及凯文·凯利,相信很多熟知互联网的人并不陌生。凯文·凯利(简称kk)是美国著名的互联网杂志《连线》(Wired)的主编,被看作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1984年,KK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 出版《KK三部曲》:《失控》(1994年)、《科技想要什么》(2011年)和《必然》(2016年)。
在书本《必然》中,作者凯文·凯利基于过往经历和未来趋势的观察,对 “形成”“知化”“流动”“屏读”等十二个关键词进行了论断,并结合案例,给我们指明了科技新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读完《必然》,带给我感触最大的或许不是关键词,而是作者表达的三个观点。
第一,使用而非占用。
原文的话是“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因为我自己是一个有收藏癖的人,特别舍不得丢东西,比如旧衣服,旧书等等。之前看到“断舍离”的词觉得很有道理,真的要做了,却舍不得。一是东西使用过有了情感,二是怕哪一天需要再用了还要花钱买,结果就是东西越囤越多。
而在作者认为,只有农民才需要谷仓来储藏他的财富。数字原住民,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他们不用承受拥有事物所带来的负累,可以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互联网时代,东西日新月异,在小的时候,我还曾幼稚地认为,为什么彩电公司能够一直运营下去,每个人的家里都买了彩电,不就卖不出去了吗?长大渐渐才明白,会有无数个新家庭出现,当然还有无数个新彩电出现。
就比如手机,基本上几年就要“更新换代”一次。逻辑思维的罗胖就清理了家里囤的很多百科书籍,因为现在互联网更方便更时效,这些并不需要了。所以,数字时代,在坦然接受不断更新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学会轻装上阵。
第二,你的“信誉”是最大的财富。
谈及讯息爆棚的数字时代,kk提到了很大的财富是“信任”。为什么呢?因为信任无法大规模生产,也无法购买。
书中写道:我们不能下载信任,然后储存在数据库或仓库里。信任必须通过时间积攒。它不会被伪造,也无法伪造(至少无法长期伪造)。
既然我们更喜欢和信任的人打交道,我们就会更经常地为信任支付额外费用。对此,我们称为品牌营销。有品牌的公司可以比没有品牌的公司在同类产品和服务中卖出更高的价格,因为它们的承诺更容易被信任。
想起最近有个校友相约另外一个校友聚聚,但是没有直接相约,而是希望通过我来转达这个需求,后面我们几个人约了聊得很开心。
为什么会由我作为“桥梁”进行这个工作呢,我想着就是kk书中说的信任。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平时为人处世中的点滴言行。平时我们会用“靠谱”或者“不靠谱”来形容一个人。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但是都是具体接触中给人留下的印象。
所以说信任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在“复制品泛滥的世界”中具有的价值越来越高。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就是要通过长久的言行来塑造自己的外在形象。
第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数字时代,我们都被成倍的信息包围着。精准推送、信息茧房这些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在《失控》中,作者再次提醒读者们“只接触那些你已经喜欢的东西是有风险的,即你可能会卷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漩涡,从而对任何与你的标准存在细微差异的事情都视而不见,即使你原本会喜欢它”。这个在传播中的专业术语是“过渡气泡”。
概念和信息茧房类似,举个简单例子,你平时比较喜欢刷微信鸡汤文,但是父母喜欢刷抖音家庭视频,小孩喜欢玩电子游戏,大家都选择自己舒适圈里的舒适人一起交流,甚至于意见也是回音壁的,也就是相同的。长久以往,信息就越来越闭塞。自以为懂的很多,但是其实就是知道一个小圈子的里面的东西。
这种现象被称为“过滤器泡沫”,技术术语是“过适”(overfitting)。你卡在了一个小高点的位置而你却自认为自己是在顶点上。有大量证据表明这种现象在政治领域经常发生,但这种过滤器引发的自我强化过程也会发生在科学领域、艺术领域,以及整个文化层面。
就像我们古话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就要敢于跳出舒适圈。尝试使用不同的平台,关注不同的声音。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读过该书,也欢迎你分享你的感悟,也欢迎你推荐类似的书籍,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