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最难的一门副科,为什么要从小学语文抓起?
最近在和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意外发现:牛娃们的“战场”开始卷向了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这门学科。
在80后家长群体中,由于受到自己读书时代经验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道法属于“小科”、“副科”,随便背一背就可以拿到90多分。但从最近几年中考和校内大考的结果来看,道法并不像大家预想的那样简单。
这里有必要高亮一个热知识给小学生家长:道法是中考必考科目,但它不像语数外一样被天然视为主科,又没有生物地理等提前中考的优势机缘,很容易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后排位,凑合着往前学。
再加上道法的主观题出题材料和形式都变幻莫测,往往知识点梳理了一本又一本,背了一遍又一遍,作答的时候还是抓不住考点,踩不上分。
引用某位知名升学专家的话:曾经学渣和学渣的差距是英语,学渣和学霸的差距是数学,学霸和学霸的差距是语文。可是自2021年中考后,实际情况变了,学渣和学渣的差距是英语,学渣和学霸的差距是数学,学霸和学霸的差距是道法。
就是这个原本无足轻重的“副科”,如今成了学霸们在总分角力中“马失前蹄”的主要原因。
道法真的那么难吗?不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吗?不是只要想法不跑偏都可以得高分的吗?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底层逻辑,即只要是考试,都是以考察知识掌握情况的方式来对应试者进行程度区分的,所以我们预想中简单的试题在道法的考试中是存在的,但是用于程度区分的难题也是同样存在的。
决定孩子们道法得分差异的关键,在这些用于程度区分的难题上。
那么,这种所谓的难题究竟是什么类型的呢?通常来讲,这类试题重在考察孩子们的思辨能力,我们姑且称之为“思辨题”。具体如下图中的第5题:
图片节选自2021年北京中考道法真题
第5题的ABCD四个选项的说法本身都是正确的,但是,要从中选取更符合题干《新“盲人摸象”》漫画启示的一项,就需要孩子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答案及解析见文末)。这种思辨题看起来模棱两可,是考场上失分的最主要类型题之一。
从这道例题不难看出,道法考试难度的提升主要在这样两方面:
1、题目灵活,单纯靠背知识点是很难得分的,一定要把所学的内容吃透、理解透;
2、题目所给的信息量大,尤其是某些论述题题干很长,对于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所以如果道法想拿高分,只靠单纯的背提纲和机械性的刷题很难,考试题目已经从单一的考察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对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等更高层次、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
那么,我们要如何帮孩子提高这类思辨题的正确率?其实最优解正藏在语文阅读试题中。
道法和语文这两个学科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在新中考改革之后,为了强化义务教育阶段育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教材编写者从道法和语文这两个学科“双管齐下”,在教学大纲设计上有意识地建立起了二者之间的强关联。
将部编版道法教材和语文教材进行对比,就能看出它们在设计上的高度同步性。具体举例如下: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书影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书影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书影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书影
我们可以看到,七年级上册道法教材讲了“交友的智慧“这一主题,与此同时,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也讲了”交友之道“主题;八年级上册道法教材讲了”诚实守信“主题,与此同时,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也讲了”人无信不立“主题。
正是因为道法和语文这两个学科在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同步性,两者在试题中也同样存在着命题思路上的共通性。意识到这一点,家长们或许就能更好的理解:语文阅读能力的加强对于道法成绩的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法和语文试题的共通性,主要体现在道法思辨题和语文阅读理解的内容概括题上。我们举一个例子和前文2021北京中考的道法第5题进行对比——
18. 文中哪些事对作者的写作生涯产生了积极影响?请写出其中两件。(4分)
答案:
(1)毕业前答应留在哈尔滨搞专业创作。
(2)冒充师范学院,在图书馆阅览室内安静环境专心写作。
(3)图书馆外秋冬美景激发我创作灵感。
(4)小学老师把办公室给我用,可以一直写到半夜。
(节选自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真题)
道法和语文试题面对的问题,本质上都是从一堆信息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信息。道法试题中的一堆信息来源于题干和选项,语文试题中的一堆信息来源于阅读文本和题干。
想通这一点,道法试题中模棱两可的思辨题就迎刃而解了,本质上和语文阅读没什么区别。接下来要明确的就是如何用语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解决道法的思辨难题。
之前我们曾推过《中考语文最恐怖题型,真不是多读书就能拿高分(附万能答题模板)》一文,讲到了包括概括题在内的阅读理解题诸多答题技巧和模板,例如——
1.在题干中找到关键词并确定答案范围
2.到原文中按照关键词搜索答案
3.尽量用原文的词句分点回答
这些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同样可以解决道法考试中难度较高的思辨题。比如2021年北京中考道法真题中的第5题便可“照方抓药”——
原题中四个选项,其中:
A.网络信息无限,学会挑选信息。
关键词是“挑选”,图中没有体现挑选,所以错误。
B.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识。
关键词是“新知识”,图中没有体现知识新旧,所以错误。
C.多角度获取信息,认清事物真相。
关键词是“多角度“,图中六个角度体现了多角度,所以正确。
D.辨析网络信息,传播网络正能量。
关键词是“正能量“,图中没有体现正能量或负能量,所以错误。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正确答案应该是C。
“大语文”的“大”不仅体现在学科自身的分值、考察难度,更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育德育人的理念,以及多学科整体协作的设计布局,这需要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多留心,触类旁通。
随着中高考命题在学科渗透方面的增强,其实不止道法,甚至数理化等学科都对语文的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小学开始注重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对未来的求学之路将产生深远影响。
“大语文“的拓展空间还有很大一部分尚未被发掘。关于语文与其他各科是如何渗透的,我们将在后续推出系列相关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交流,留言讨论。
作者简介:徐博,厦门大学博士,初中语文教师,高中语文教师资格持证,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教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