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妄的真理与生活的烟火
之前几年,略有时间,于是就用看书来打发。从最初的一些“实用”的内容,慢慢的转向更加抽象的观念。在不断深入的阅读中,消除了事件、情绪、历史和人生,只剩下逻辑、概念和方法,或者可以简单的说是“真理”以及探寻真理的过程。
笛卡尔的怀疑、康德的认识、黑格尔的辩证,这些前人的观念,除了在智识上给人一种环环相扣、清晰完整的愉悦感之外,还让人可以暂时逃开生活中的纷扰,那些偶然与不确定,通通在哲思中被消除殆尽,完美的理论只需要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中,就能让一切自然铺展开来,而不会经受意外惊吓的煎熬。
的确,人有一种用思想构筑城堡的能力,在那里,逻辑犹如巴赫的音符,严格对仗着垒成一堵堵墙。城堡里是秩序的王国,给出一个原点,就可以进行不间断的推演,接下来的事情就犹如机械设备一般自我发生。
越是沉浸在这样的世界里,就离生活越远。思想中的完美,与生活中的缺憾,都不用对比,就可以让人做出轻易地选择。而且这种完美与缺憾的对应,使双方成为彼此的黑洞,一旦站在一边,就会把另一边的全部吸引,以至于最终漠视掉另外一面。
于是我进入到了一种疯狂的吸收阶段,计算着每一天的时间对应着哪一本书的进度,每个思想家的全部都希望系统的去了解,并把它们在头脑的城堡中,建筑出一个独特的房间。由此也让我更加轻视现实的生活,认为那些日常都微不足道,完全不用挂在心上。
不过,近一段时间,原本的平衡因为一些情况被打破了。现实生活那股足够强大的力量,把我从思想的城堡黑洞中拉了出来。再回到生活中的时候,一切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
起初是迫不得已的适应性,而后在无可奈何的时候,思想仿佛在生活中点了一把火,现实由此被蒙上了一种滤镜。一切跟以前似乎一样,但看起来却又不一样了。
赶路的脚步,不再匆忙,而是有足够的心情去看路边的风景和猜测行人的故事;不再掌控方向盘和油门,而是骑着单车,让风和植物的气息从脸上划过;闲暇也并不需要什么来打发,不再与时间赛跑,而是倒上一杯茶,跟它谈谈交个朋友。
这被点燃的生活,仿佛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烟火,虽然不完美,但却足够绚烂,足以将我从那个冷冰冰的思想城堡中拉出,如果说城堡中装着的是自以为绝对的真理,那么生活的烟火就会让自以为是相形见绌。
当我们面临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被偶然性陌生感所包围的时候,不可能没有恐慌和不安;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去向何处的时候,就不可能没有彷徨和虚无。即便如此,我们只能这样生存,在自己的周围寻找温馨的家园,以及内心的宁静,并在束手无策等待命运摆布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于是人就必然要去寻求一个能掌控一切变化的某一种源头,一旦抓住了这个源头,就可以了解本质,才能让人在惶惶不安中解脱出来,对一切泰然处之。
这个源头,或者可以将其视为“一”,老子说的道就是从这里生出,它也是宗教里的上帝,哲学中的真理,不管把它称作什么,似乎它都不是某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带有明显的人的目的,即掌握变化,避免偶然,征服不确定性。
然而沿着这条道路,人们走得太远,似乎早已忘记出发的目的。反而将这个原本只是为了满足生存、心理目的的构建当成了世界本然的东西,甚至主张有一个实体的形而上的世界,在那里有我们所追寻的一切真理,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接近那个世界,一切的理念、思想只有符合它,才能是可靠的、坚固的。
与此同时,当人们更倾向于那个真理的世界,沉醉其中,获得自我满足的时候,就会忘记那个活生生我们在其中生活的世界,忘记现实中的人。那原本为人生存需要所服务的真理大厦,反而代替人成了一种存在,成了人们躲避世界、躲避人的庇护所。
当生活强大的力量,摧毁了那个庇护所,让真实的阳光照在曾经躲避于其中的人的时候,在惊叹于现实力量的同时,他们也会重新审视虚构的真理与生活的烟火。
在历经了现实的不确定性洗礼,向思想的王国寻求庇护,而后再次欣赏到人世的烟火之后,人应该会明白一点,生活没有真切的彼岸,来世的天堂并不能许诺给今生的遭遇,一切都只在生活里,包括上帝与真理。
人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生活也塑造着人的边际和内核。并不先天存在一个真理统摄一切,也不先天存在一个“我”支配“我的一切”。我们用生活向真理提出需求,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偶然与确然。
并没有什么存在于生活之外,我们的疑惑,与答案都在其中。生活是一场合谋,在世界与人之间,诞生了我们所经受、渴望与创造的一切。当人在思想中走的足够远,以至于触碰到这个莫比乌斯环的时候,他自然能够滑回生活当中,再次用新奇的眼光,去看待曾经平常的生活。
并不是我思故我在,人在,才有思。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也并没有那么绝对,一切也无外乎是人的杰作。宇宙中,并没有世外桃源,最美的,也只有变动不居的人生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