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遵慈/供應鏈勞動人權全球風暴來襲
今年农历过年前后,国际媒体大幅报导几家知名跨国企业在中国产线涉及使用新疆强迫劳动所生产的原料或配件,遭到美国海关扣押货品或被人权团体要求撤资的新闻,引起全球哗然,也揭示「供应链劳动人权」风暴来袭!劳动议题已成为国际贸易、采购与投资的新焦点,企业界必须做好全供应链管理与法规遵循。
上述事件之一是德国福斯汽车集团下数千辆汽车运送至美国时,遭到海关以所有车辆均使用在新疆生产的电子零件为理由,违反美国禁止强迫劳动法律而查扣产品。事件之二是全球最大化工公司德商巴斯夫(BASF) 二○一三年在新疆成立之合资子公司,近来频频被指控违反人权,迫使巴斯夫宣布撤资。
另外,美国海关顷公布执行查缉新疆强迫劳动法规的执法报告,在二○二二年六月至二○二四年一月间,查获违法进口货品金额高达廿六亿美元,其中以太阳能电池板、微晶片等电子产品与纺织成衣为最大宗,主要来自马来西亚与越南,两国涉案金额均远超过中国,其他尚包括泰国、墨西哥等。
近年强迫劳动议题持续发酵,西方许多国家陆续通过禁止或管制使用强迫劳动的产品或投资,并明文纳入企业应尽之供应链尽职调查义务中。前述案例所违反的强迫劳动法律,包括美国于二○二一年通过的《防止维吾尔族强迫劳动法》(UFLPA法案)、德国于二○二三年生效的《企业供应链尽职调查义务法》(简称《供应链法》)等。另外,欧盟于二○二二年二月提出「企业永续尽职调查指令」草案,即欧盟版本的供应链法,即将进入最后表决时刻,因其涵盖范围及监管程度更加严格,引起全球关注。
欧美国家、人权团体激烈指控及打击使用新疆棉及其他强迫劳动生产产品、原料,引起中国大陆强烈反弹,指称是「反华势力炮制的世纪谎言,目的是抹黑中国」,对中国设立新的贸易与投资障碍,已对美中关系、欧中关系再次投下变数。尤其美国《防止维吾尔族强迫劳动法》虽订有「可反驳推定」(rebuttable presumption),进口商可提出反证,证明其产品未使用强迫劳动,但实务上翻案机会不高,预估对可能使用新疆原料与产品的棉花与棉制品供应链、成衣与鞋靴、太阳能产业供应链、电子与车辆产品供应链等,将形成严重的冲击。
「供应链劳动人权」的风暴已全面来袭。我国部分厂商近年展开一系列的供应链调整策略,将对美国出口之供应链移转至中国大陆以外区域,然美国海关统计显示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因大量使用中国原料、半成品及零配件,已成为欧美关切劳动人权的新焦点。
我国厂商除须关注欧美法规及慎防使用新疆或其他大陆地区强迫劳动生产之产品外,亦须将供应链管理范围扩大到东南亚、南亚及墨西哥等地区,才能避免误触法网。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台湾东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