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景气诡谲多变的2023年

前述IMF大幅提升全球经济成长预估的两个假设,其一,在于通膨趋缓,货币政策将降低紧缩幅度;其二,在于中国重启经济后,成长可期。针对第一个假设,我们必须打些折扣,虽然制造业价格包括工业金属、油价、粮价,以及航运价格自高点下滑3~4成,但服务业价格,却维持在高点。通膨虽下滑,但离真正的低点仍有相当距离,故美国联准会(Fed)再三强调不放弃升息循环,避免社会对通膨松懈,同时强调今年不会降息。

至于第二个假设,中国重启经济,成长率会调高。理论上解封后,出国、旅游使服务业出现短暂的报复性反弹是必然的,但制造业是否如此?从货币端而言,中国广义货币(M2)增量超过10%,但需求端的社会借贷融资增量还是出现下跌的情况。其次,封城期间的失业、低度就业,对民众所得会有冲击,不少人可能会更想储蓄,而非大笔消费,除非房产信心恢复、就业改善等基本面转好,否则消费力道全面提升可能受到限制。同时,IMF也估计,中国自2024至2027年的成长率只剩下4%,2027年后的十年内将降至3%以下。故对中国经济乐观之余,也必须对若干太乐观的期待,打些折扣。

至于在美国方面,经济前景相当混沌不明,强劲的就业与不俗的消费支出,让人直觉认为经济仍在扩张,但另一方面制造业和房地产却陷入低迷。有人称之为「滚动式衰退(rolling recession)」,意味着经济衰退会缓慢地影响到不同领域,亦有人称之为「慢衰退(slowcession)」,认为成长率不高,但在0~1%之间盘旋。

个人认为,美国在COVID-19期间,因为不少人死亡或染重病退出劳动市场,致劳动参与率下滑,而出现就业市场缺工的情形。但通膨吃掉工资上涨,加上美国超额储蓄几乎用尽的情况下,消费力道会减缓,而美国是依靠民间消费驱动的经济体,故未来经济会温和下降,加上货币政策紧缩有时间上的递延性,对经济的冲击会有半年至一年的落差,故成长可能没有想像中乐观,应该在0~1%左右震荡。

其次,虽然科技、制造、房地产在下修,但科技占美国GDP比重不高,影响不如想像中大,「软着陆(经济温和成长,通膨逐步下降)」的机会仍存在。不过,中国重启经济对油价、工业金属价格将带来涨升压力,加上服务业价格仍在上升,因此,通膨欲大幅下滑仍然有些困难。

另一个变数在于日本的货币政策,去年年底日本货币政策有了调整,提高债券殖利率的区间,也隐含着宽松货币政策渐趋紧缩的态势。不过,被认为是鹰派的日本银行(央行)下任总裁植田和男最近却放「鸽」表示:「基于现况,货币宽松是无论如何必须继续。」或许政策模糊、不让市场猜测到底线也是考量。但日圆向来是全球借贷、套利、杠杆的重要来源,一旦日本改采紧缩货币,对全球经济的成长将带来不小变数。

整体而言,美国经济下行时间可能拖长,中国服务业虽然在短期内有报复性反弹,但制造业仍受经济低迷的制约。在两大经济体不确定性升高之际,加上美国货币政策受到通膨干扰而宽松不易,以及中国的财政政策无力施展(受制于中央、地方债务的攀升、房市泡沫,财政支出无以为继),全球经济成长应是U型,而非V型的复苏。

在全球经济变数升高下,根据主计总处推估,今年台湾输出实质成长只有0.04%,而出口低迷影响下,民间投资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民间消费将成为维系景气的重点,约成长5.24%。面临「外冷内温」的窘境,我们认为政府必须有更积极的行动,透过政策的加持、口号的设计,才能扩大内需的温度,进而维系整体经济成长于不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