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蛇類無龜蛋改食蜥蜴蛋 蘭嶼爬行類瀕臨滅絕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团队研究发现,兰屿海龟面临无沙滩产卵危机、人为介入保护海龟巢,造成以海龟蛋为食的蛇类改食蜥蜴蛋,岛上爬行类生物群族数量下降,恐面临灭绝风险。

自然科学博物馆今天发布新闻稿表示,自然科学博物馆学术副馆长黄文山从1997年起,率领生物学组博士林展蔚、廖镇磐、台湾大学助理教授周均珈,展开兰屿爬行类群集动态的长期监控,前后横跨23年,揭示「气候变迁与人为保育海龟之间的加成作用,如何冲击兰屿陆域生态系的平衡稳定」,研究获刊国际科学期刊Science Advances。

研究团队指出,「海龟蛋」是兰屿陆域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但因海岸侵蚀造成岛屿沙岸面积大量削减,海龟可产卵的沙滩大多不复存在。

黄文山说,气候变迁影响,1990年中期起,小八代沙滩开始有外力介入,以人为方式保护海龟巢,完全排除蛇类掠食海龟蛋的机会;兰屿最大海龟产卵地「东清湾」自2001年后,也鲜少有海龟筑巢的纪录,以海龟蛋为主食的蛇类「赤背松柏根」被迫取食陆生「蜥蜴蛋」。

研究报告显示,2001年后多种蜥蜴蛋被捕食的纪录呈明显高峰,赤背松柏根每年掠食约5000到1万8000颗蛋,其中「梭德氏草蜥」被掠食的蛋数量最高,多达1万7589颗。长尾真棱蜥、多棱真棱蜥、斯文豪氏攀蜥、股鳞蜓蜥的蛋也损耗极大,导致兰屿岛上蜥蜴族群量急遽下降。

本就没有海龟蛋供给的绿岛和屏东爬行类群集,例如长尾真棱蜥、斯文豪氏攀蜥,牠们数量在20多年来非常稳定,印证「龟蛋的消失,是冲击兰屿岛上爬行群集结构改变的驱力」。

赤背松柏根过去主要在海龟产卵的沙滩觅食,每年仅取食约120颗海龟蛋,占海龟蛋庞大数量的极小部分,不会对海龟族群构成破坏性威胁。调查结果警示,现今岛上多数爬行类生物族群数量急速下降,扮演掠食者的赤背松柏根和臭青公,未来都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

研究团队分享,对「单一旗舰物种保育」的观点,可能不足以维持整个生态系的平衡与稳定。评估蛇类的掠食行为、与海龟蛋和其他蜥蜴数量的动态关系后,让蛇类掠食者适度取食海龟蛋,更有助兰屿整体生态的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