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凌云: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远处青山如黛,近处茶园飘香。走进广西凌云一尖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股清新的茶香扑鼻而来,厂房内环境整洁,井然有序的制茶机器轰鸣运转。

一片小茶叶,致富大产业。出生在凌云县加尤镇下伞村的李东云,2020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后,“候鸟”回归,创办了一尖茶业有限公司。2023年,该公司茶叶工业总产值5900余万元,惠及全村632户茶农,茶农年增收户均达到1.8万元。带动了52户脱贫户就业,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6万余元。

李东云的创业故事是凌云县“建台任凤舞,解用武之地”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农村乡土人才选拔培育工程,在“拓源头、强磁场、厚沃土”上下足绣花功夫,厚植乡土人才成长的“沃野良田”,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拓源头,选好才

如何挖掘和发现乡土人才?凌云秉承着“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惜才理念,坚持以慧眼识珠的眼光就地取“才”。通过乡镇推荐、部门联审、县委评定的方式,开展乡土人才“大摸底”行动,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分类挖掘出技艺传承本领强、产业发展带动强、联农带农示范强的乡土人才189人。实施乡土人才备案管理登记制度,对乡土人才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造册,做到一人一档,不落一人。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凌云县通过打好“乡愁牌”“亲情牌”,建立精准人才需求目录,并借助传统节日、传统风俗等关键时间节点,与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联络、各乡镇绿领人才服务站具体联络,分级分类抓实外出乡土人才沟通联络工作,增强其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施“能人归巢”计划,以返乡创新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能人为重点,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加强乡土人才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近两年,该县累计回引乡土人才60余人返乡创业。

强磁场,育好才

阳春时节,一场细雨洗礼后的平怀村,满目翠绿的桑叶随风摇曳,桑农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桑园里,远近不时传来了欢快的歌声。“县里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签订合作协议,在村里增设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凌云分院,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和种桑养蚕实用人才。”该村养蚕致富带头人张桂林介绍,村里成功打造了集桑果酒、桑叶茶、桑果汁、桑织品等为一体的桑蚕全产业链系列特色品牌,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凌云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托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凌云分院、国家级凌云县白毫茶产业星创天地、百色乡村振兴绿领学院平怀分校等机构,由组织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在3年内分期、分批对乡土人才开展全覆盖专题培训。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产业的帮扶作用,推行“1+N”帮带模式,即每名科技特派员帮带多名本地乡土人才,传授种养殖知识和技术。大力推广学历提升教育,鼓励返乡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等乡土人才参加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目前,共举办乡土人才培训班6期260余人次,科技特派团专家提供技术指导5次、解决产业技术难题20个、帮带乡土人才80余人,组织部门共选送19名优秀乡土人才到职业学院进行学历提升。

厚沃土,用好才

“被授予县级拔尖乡土人才荣誉,对我来说是鼓励,更是鞭策。”临近‘三月三’节假期,玉洪瑶族乡致富带头人黄宝山养殖的清水鸭走俏周边市场。在县、乡两级的政策扶持下,2019年,他创办了清水鸭养殖基地,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实体店”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共同养殖,解决群众就近务工问题。如今养殖基地年营业额超百万元。

“我们要激励各类乡土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凌云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出台了《农村乡土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开展农村拔尖乡土人才评选活动,以人才实际业绩、创新成果为导向,大力选树培育拔尖乡土人才,除了给予现金奖励之外,还在技术服务、项目扶持、创业贷款、场所配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让各领域乡土人才“破土飘香”。

该县还常态化开展党委领导联系拔尖乡土人才活动,定期采取视频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为乡土人才提供服务,在重大节日深入生产一线看望、慰问乡土人才,解决乡土人才后顾之忧,2023年来共慰问各类优秀人才33人、发放慰问金3.96万元。坚持产教融合,统筹打造一批乡土人才项目示范教学点,让乡土人才化身“土专家”“土教授”,帮助群众提升八角、油茶、桑蚕等种植技术和管护理念,开展“田间课堂”55场次,受益群众300余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90万元。(牙宏威 杨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