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就是“阳气少一半”!用传统方子,通血脉,送阳气,有意思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记得我在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问我们,如果一个人畏寒、怕冷,身体机能不得开展,给人以阳气不足的感受,是不是真的意味着阳虚呢?

我们的回答是,当然属于阳虚了。除了阳虚,还能有别的原因令阳气不足吗?

我们老师却说,不一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阳气在传递、输布的过程中出现异常。也就是说,阳气是够的,只不过,送不出来。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到了一则关于阳痿的案例。他讲完,我们就懂了。

话说有一个男子,年28岁,还没孩子呢,就被确诊为痿弱之疾。

此人非常痛苦,四处求医,都无果而终。

后来,有医院提议,说要不然干脆就手术吧,通过海绵体血管重建术来解决问题。当然了,手术,必然是存在风险的。

患者不同意。他始终过不了心理这一关。

最终,他找到一位医家。

刻诊,见患者脉沉涩,苔薄白,舌体胖大,舌淡,两腿之间总感觉到凉飕飕的,整个人乏力、懒言、神疲。

看样子,确实有点像阳虚、气虚之类的表现。但是医家拿来患者之前的方药,发现从前都是按照补阳、益气之法来治的,可无论如何,就是不好使。

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候,医家注意到一个细节,这就是患者脉象沉而偏涩。

脉涩,意味着淤血。虽然患者的舌象上,并没有淤血之征,但是这个脉象,是值得注意的。

结合患者全身乏力、懒言、舌淡之感,医家猜测,会不会是气虚血瘀呢?按照这个思路,医家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黄芪60克,人参10克,当归、桃仁、红花、地龙、香附各15克,川牛膝、川芎各30克,赤芍20克,水蛭6克,水煎服。

结果,这方子,前后服用一共14剂,两腿之间冷飕飕的感觉消失了,大欲时有兴起之感,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后来,又遵原方适当加减调治一个多月,患者诸证悉平,生活完全恢复正常。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老师在向我们叙述这个医案以后,就问我们:

方药里,为什么没有一味温阳益肾的药,却可以解决难题?我们说不出来。

老师解释,奥妙就在于,这方子打通了传送阳气的通道,解决了传送阳气的方式问题。

接下来,老师给我们做了详细解读。现在,我把我的体悟,说给你听。

你看,这个人,宗筋不振,两腿之间发凉,这显然给人阳气不够用的印象。我们可以说,患者身上的阳气啊,只发挥了一半。还有一半,事关生殖大事,没发挥出来。

那么,患者另一半阳气,为啥没发挥出来?是因为不够吗?

从这个患者的自身状况看,不是不够,而是输送阳气的道儿,不通。

我们知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靠气的推动。而气的运行,又靠血来承载。

如果一个人,血瘀了,血行不畅,那就意味阳气没办法在血液的承载下,被输送到身体各处。即便你有阳气,你也发挥不出来。对不对?

那么,医案里这个患者,血瘀吗?答案是肯定的。患者脉涩啊。脉涩,就是血瘀之象。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患者为什么血瘀?结合气短、乏力、懒言等现象,我们还要考虑脾肺气虚的问题。脾肺之气亏少,不能帅血而行,所以就血瘀了。

那好,既然如此,是不是通过补益脾肺之气,再加上活血化瘀之法,就能打通身体运送阳气的通道,让患者另一半的阳气,发挥出来呢?

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所以,就有了医案中的配伍。来,看一下吧——

黄芪60克,人参10克,当归、桃仁、红花、地龙、香附各15克,川牛膝、川芎各30克,赤芍20克,水蛭6克,水煎服。

这个配伍,是补阳还五汤的化裁。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它的原始结构,就是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从药性上看,很显然,黄芪用于补脾肺之气,其他药材可以活血,这是补气活血的配伍。

它主治的,就是气虚血瘀证。通过益气活血,来送达阳气。阳气有十分,患者少了五分,此方通过益气活血,来补充另外五分。这就是所谓补阳还五。这方子最初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但是,后世医家认为,气虚血瘀所致的其他毛病,用它也是可以治的。这就包括了阳痿。

医案里头的方子,不过是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上益气的人参、疏肝行气的香附、活血化瘀的川牛膝、化瘀通经的水蛭。这就是基本意图。

总之,用这样的方法,患者脾肺之气充足,可以帅血而行,脉道淤血得化,又让血行畅通无阻。就这样,阳气可以在血液的承载之下,顺利送达下焦,问题就解决了。

我这么解释,不知道你看懂了没有。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开篇所提到的,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的提问——

阳气不足,是不是意味着阳虚?

初一看,此话似乎是废话。阳气不足,当然是阳虚了。

不过,仔细一想,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阳气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发挥出来,或者说无法被送达到身体需要它的地方。

其中,所谓气虚血瘀,就是很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这一点对当下不少人是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气短、懒言、乏力、怕冷、手脚凉,身体功能发挥不佳。但是,通过温阳益肾之法,要么没效果,要么上火。

怎么回事?我们考虑一个淤血的问题。他有淤血,气血津液在三焦内的输布不畅,你温阳益肾是白费力,而且还容易补出火来。如果转换思路,通过活血之法应对,很可能就柳暗花明了。

当然,这些,都是不成熟的想法,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不过,我还是希望,深受痿弱之疾困扰的朋友,你考虑一下自身是否有血瘀的问题存在。我们应该及时看中医,通过科学辨证来找出问题所在。如果真的证属气虚血瘀,那补阳还五汤加减,倒还真是值得借鉴的思路。当然,我们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怕就怕,我们不明此理,在错误的路上钻牛角尖,出不来。

专业的读者朋友,您不妨也作个参考。所谓中医高手,无外乎就是通过广泛的实践和涉猎,多掌握了一些临床思路而已。我们多学习、触类旁通,到最后,也一定会成为高手的。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