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金银局:充分发挥现金兜底作用,持续优化现金流通环境

金融界3月9日消息 据央行官微,央行货币金银局发表专栏文章《充分发挥现金兜底作用 持续优化现金流通环境》,其中提到,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在进一步保障现金供应基础上,统筹做好现金支付环境建设,不断优化现金服务模式,持续开展拒收现金整治工作,切实发挥现金的兜底作用。

以下为原文:

充分发挥现金兜底作用持续优化现金流通环境

货币金银局

现金是最基础的支付手段,在保障公众支付权利、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普惠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支付方式快速变迁、消费模式不断创新等因素影响,经营主体收现意愿有所下降,拒收现金现象时有发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社会公众现金支付选择权,中国人民银行紧紧围绕提升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现金支付便利性,切实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系统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扎实开展整治拒收现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多措并举,充分发挥现金兜底作用

(一)建立协同机制,打造全方位治理格局。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等建立跨部门会商机制,共同完善现金收付管理要求,印发并组织实施现金收付指引,推动解决大型商圈、旅游景区、度假区、文博场所、餐饮住宿、交通枢纽、医院等民生、涉外场景现金收付痛点堵点问题。如,要求出租车行业配备零钱,餐饮单位增加零钞备付,景区保留人工售票窗口等,便利现金支付。

(二)强化监督管理,提升现金服务水平。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保持现金服务窗口、自助现金机具处于合理规模,做好现金存取工作。当前,全国常设人工现金服务窗口的网点占网点总数的92.4%,96.1%的网点客户等待办理现金业务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走出网点,主动提供现金服务。对现金业务规模较大的医院、交通运输等单位和部门,主动提供免费上门收款、配款服务;对小微经营主体,鼓励以“封包”等形式开展小面额纸币、硬币、残损币兑换服务,提供上门收款、配款等服务45万余次,着力疏通现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部分经营主体“找零难”问题,设计制作标准化的“零钱包”产品,累计向经营主体发放“零钱包”77.9万个,方便零钱获取,提升经营主体收现意愿。

(三)开展专项整治,维护现金流通秩序。2023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针对民生、涉外等各类场景,开展全面摸排、宣传引导、依法查处等工作。一是深入开展摸排,全面动态强化基础管理。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网格化工作机制,建立近14万个网格区,重点对经营主体现金收付条件、收现意愿、是否存在拒收行为等进行深入摸排,开展现金收付的法规宣讲,有针对性提供服务。截至2024年2月,摸排经营主体375.8万家,张贴支持现金支付标识138.9万个,对零钱备付不足的经营主体进行风险提示。二是强化宣传,营造懂法守法治理环境。202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媒体吹风会,宣传整治拒收现金政策举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组织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保护公众现金支付选择权等主题,借助公共交通、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渠道,以现场集中宣传、上门宣传、线上宣传等形式开展宣传,提倡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明确小额支付应支持现金,提升经营主体守法意识。多渠道、立体式的系列宣传形成了阵势,为整治拒收现金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三是依法严肃查处,强化警示震慑作用。及时核实公众反映的拒收现金线索,对影响较小的违法主体,按照“首违不罚”原则,通过发送监管意见函、签定承诺书等措施,开展批评教育。对公众关注度高、影响范围较大的违法行为依法实施处罚,并会同发展改革委联合公示曝光。

多方见效,现金流通环境持续改善

(一)整治形势总体向好。专项整治期间,核实公众投诉举报线索数量同比增加27.5%,发现拒收现金行为数量同比增加34.6%,整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拒收现金得到遏制。

(二)现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开设现金服务便民窗口、零钞绿色兑换通道、“零钱包”产品送货上门等措施,根据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小微经济主体等群体个性化需要,提供特色服务,现金服务精准度不断提升。

(三)拒收现金违法的共识进一步巩固。行政处罚涉事主体整改到位,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经营主体收现意愿有所提升,一些零售企业牵头商户签署不拒收现金承诺书,形成较好示范效应。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在进一步保障现金供应基础上,统筹做好现金支付环境建设,不断优化现金服务模式,持续开展拒收现金整治工作,切实发挥现金的兜底作用。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