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绥:2033年养老压力最大,需提前做准备,搭建四级照护体系
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本站财经、本站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24本站经济学家年会于11月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拓新丝路 智造繁荣》。以下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首席专家杨燕绥的精彩内容精编:
正文:
1963年,中国迎来史上最大婴儿潮,新生儿2920万,是世界出生人口最高的一个点。1983年,这批人整20岁,赶上我国的一孩政策。由此构成中国银发经济的主要特征,即快速老龄化叠加少子化。
2023年,这批人60岁,迎来了男职工退休高峰。这还不是最难的时候。
2033年,这批人70岁,彼时养老服务的刚需,如老年谵妄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照护需求加大。
所以,2033年开始进入最难的时期——老人难,年轻人也难。1个患者可能扰乱一个家庭的生活秩序。
距离2033,还有10年,我们必须提前做准备,建设由“家庭病床(照料)、社区认知症服务驿站(康复)、社区医院(治疗)和中心医院(研究)”构成的照护体系。
清华教授杨燕绥:还有10年,中国会迎来养老最艰难的时候(来源:C位观察)
养老金或跑不赢通货膨胀
中国要面对未富先老和快速老龄化、深度老龄化的问题。
从今年开始,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赡养比预计将低于2.5:1,平均不到2.5个人缴费赡养1个养老金领取者。这是全国平均数,各地情况不同。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持续上涨,开始涨幅较大,逐渐降低,甚至可能低于通货膨胀,这意味着养老金可能贬值,老年人能不能接受?
在人口老龄化社会里,年轻人口、大龄人口和老龄人口都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利益相关人。这里需要大家都作出妥协。要鼓励年轻人生育。大龄人员增加就业,多干点、少领点。老年人要财务独立和配置养老资产,提高应对养老风险的能力,健康长寿,不做过度治疗。
法定领取养老金年龄是怎样产生的?是大数据自动滚出来的。参考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当的国家,领取养老金生活的余寿是多少年。用我们国家平均预期寿命-预期余寿=领取养老金的法定年龄。
假如国民平均预期寿命是80岁,领取养老金生活的预期余寿是15年,法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便是80-15=65(岁)。
此时,政府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制定早减晚增的具体政策。早1年领扣减多少钱,晚1年领增加多少钱,对于具体的规定,各国政策都不一样。有的国家规定早1年领退休金扣减5%养老金,这就意味着,若某人早5年领取养老金,达到法定年龄后每年只能领到75%的养老金。
政府还需要设定一个Excel函数工具,让每个人输入自己决策的数字,即看到养老金计发结果,即精算平衡。由自己决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合适的时点和年龄。
现代公共政策需要具有弹性,给与当事人、受益人一些决策权,才能推动改革与创新。
大龄人员照顾老人应当有工资
大龄人员和退休人员如何老有所为,从事养老服务的价值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政府发起“居家养老”服务。
为此德国政府启动了一举两得的“50+行动计划”。企业自动化生产、人工智能操作越来越多,50岁以上雇员越来越难以胜任。社会上失能、失智老人逐渐变多,政府鼓励“50岁以上雇员回家照顾老人,政府发工资”。
具体来说,照顾1位老人,政府给你发原来工资的30%。每多加1位老人,工资多加10%。10位老人是上限,再多便无法保证照护服务质量。按此计算,一个人最终拿到的收入是原来工资的120%。
他们开设家庭照护床位,并收取一些费用,聘请一个工作半日的助手,自己当院长。相当于1.5个人照顾10个老人。社区提供营养午餐和晚餐,床单可以送洗,他们需要做的便是辅助老人服药、洗澡、早餐等。还有社工来聊天。凭借这种模式,德国培养了一大批小型护理院和院长。同时推动家庭照护社会化管理,家庭成员照护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被承认,这是一个社会进步。
今后随着老年人口增多,照顾老年人成为服务业的主流,占劳动力市场的比例逐渐增加。护工入户服务和家庭成员照护都需要规范化,由长期护理保险和家庭内部支付解决他们的工资和社会保险问题。 以此,就业模式从机构就业,到平台下的灵活就业,再到家庭就业,这是银色经济的新常态。
从这点来说,中国目前出现服务需求转移,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不是总量问题。所以,政府要做预测、规划、引导和预算支持等工作。
做大个人养老金是个趋势
国民平均寿命延长,公共服务相对减少。个人风险增加,个人管理风险的责任也随之增加。政府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下降,还能不能养老?可以满足吃饭需求,难以满足长寿的养老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世界各国的养老金体系普遍由三个支柱构成,强化政府责任、增加企业责任和个人责任。我国也不例外。与人口老龄化匹配的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规律如下:
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需要夯实政府责任,完善基本养老金制度。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一般是10:1,这里劳动人口是指15到64岁的人,有一部分人在上学。公共养老金计划是7个人缴费,1个人领取养老金。可以实现全覆盖、保基本。
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需要调整制度结构,增加雇主和市场责任。年轻人少了,老年人多了。公共养老金支付水平下降。各国推动雇主养老金,即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也称第二支柱。让职工拥有第二份养老金。
进入高度人口老龄化社会需要制度创新,增加个人和市场责任。特别重视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
中国在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2004年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2005年以后,以政府补贴为主、居民缴费为辅,逐步建立起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参保人超过10个亿。在2021年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时推出个人账户制养老金制度。与时俱进的完成了国家养老金的三个计划,目前仍然存在基本养老金“一柱为大”的问题,即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过大,企业年金发展不足。
为什么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没做起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太高了,占到工资总额的28%(目前降到24%),企业费率从职工工资的20%降至16%。这是全世界第二高的费率,只有意大利比我们高。
为什么要定这么高的费率?国企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养老金制度改革后退休的“中人”没有缴费积累。他们为国家工作的几十年工龄应当得到承认,由此形成了一个空账负债,需要依靠新制度缴费来偿还负债。所以,这是国企的欠账。1997年以来,民企、中小微企业参保费率与国企一致,个体户、自雇人的参保费率与国企相当,大家一同为国企还债25年。因此,民营企业无力做企业年金,自雇人选择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几乎是围着国有企业、银行部分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转,这里有初级工业化的“痕迹”,也有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措施的“刚性”。我希望新开启的个人养老金不要重蹈旧辙。
清华教授杨燕绥:我们的社保不能总围着国企机关转(来源:C位观察)
今后,民营企业发展更加艰难,灵活就业和家庭就业居多。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如何发展,需要在理念上适应新常态,在政策有所创新。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养老金制度改革经验,可以发现“以柔克刚”的特点。对中国而言,需要克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刚性,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一是统一个人费率8%不变,无论在什么单位工作,个人缴费责任不变,缴费与待遇关联的政策不变,坚持多交多得原则;二是适度降低非公共部门的费率,包括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适度降低自雇人划入社会统筹部分的费率;三是依法强化养老金账户管理功能。将非国有企业、小微企业雇主的企业年金供款功能计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开设雇主年金供款专户,增加灵活度和选择性。一个小型装修公司有了工程,允许他们在所得税前列支,为其骨干人员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雇主供款专户一次性供款。为此,需要依法规范商业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强化其个人资产的账管功能,商业银行也会在社会服务中增加收入。
居家养老需要社区服务和家庭就业
居家养老是基本需求。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一样,人越老越喜欢有个家。现代家庭不像过去的三代家庭,可以实现家庭养老的全部功能。居家养老的必要条件是社区适老化发展。
有两种形式的养老社区。一种是政府改造的老旧社区,如安电梯、嵌入医护、送餐服务等,支持居家养老;还有一种社区是商业机构办的养老社区,入住老人有自己的房子和生活设施,社区提供连续照护服务(CCRC)。
养老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低龄老年人“以养带医”,“养”居家自理生活和参与社区活动,“医”包括急救和家庭医生提供的常见病和慢性病管理等。另一个是高龄老年人“以医带养”,失能失智照护需求进入刚性需求期,“医护”特别重要。比如,一个患有谵妄症的老年人需要全时照护。
近几年失能失智照护事业和产业发展得非常快,已经可以区分失能照护区和失智照护区。但是,入住机构需要支付地租、房租和全职服务费。大多数家庭负担不起。
有钱没钱都需要养老。党中央决策和国务院部署,是将养老服务分为三类,即兜底型/公共产品、普惠型/准公共产品、个性化/私人产品。
个性化养老即指商业机构举办养老社区和照护机构,用市场机制为高收入人口提供服务,引领了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兜底型服务针对三无老人,穷人也要有养老服务。财政预算举办养老院,每人每月300元-500元,有简单的医务室,入住需要资格审查,老年人每天吃完饭晒太阳,也是红光满面的,扎堆下棋、打扑克等。
普惠型养老服务面对大众,是个挑战!一是政府补贴举办照护机构;二是政府指导举办家庭病床、家庭病案管理,长期护理保险等新生事物将带动家庭就业。家庭病床护工管理规范化,包括子女照护、护工入户服务、康复医师入户服务等,都应当有职业资质、职业培训和获得报酬。社会要承认家庭照护的社会价值,制定家庭病床和病案的管理规范,实现家庭就业规范化。要大力发展健康管理的人工智能,支持家庭病床和病案的发展。比如,通过在床上安装一个设备,可以远程检测老人的血氧饱和度、体温、心跳等这些一般的体征,后台存储记录。要借鉴德国和日本的经验,长期护理保险以支持家庭照护为主,满足70%以上需求。三是支持养老模式创新。中国要面对未富先老、快速老龄化、少子化,借鉴国外经验是不够的,要支持群众创新,如扎堆养老、大院养老等。
清华教授杨燕绥:穷人怎么养老?(来源:C位观察)
“养儿防老”的内涵变了
体面的养老一定要终生自立。
养儿防老的文化不会变,但内涵变了。孩子只能照顾你,让他全面养你,这不太可能了。所以人人都要努力工作、管理健康,让自己一生财务独立、健康长寿。要做好全面的财务和养老规划,包括健康管理计划。
清华教授杨燕绥:全靠孩子养老不太可能了,一定要终生自立(来源:C位观察)
那么究竟多少岁考虑养老更合适?
前段时间,有专家称“35岁考虑养老,已经晚了”。其实,劳动者参加工作所缴纳的社保,相当于已经在为养老做准备,所以并非为时已晚。何时需要买商业保险?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认为,人们的欲望永无止境,原有的得到满足后,新的随即产生。后人基于这个判断提出财务生命周期理论。一开始工作,大家都是负债者。工作收入低,要买房子、养孩子。此后收入会提高,孩子会长大,有了自己的房产,财务逐渐有结余,出现“财富自由拐点”。此后,人们再去考虑购买健康和养老的相关保险及服务。
所以,我建议“先买房、早买房,后存养老金和多存养老金”,实现收入效用最大化。最后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财务状况,选择合适自己的养老方式。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并非社会老化,而是社会进步。大数据显示,伴随人口老龄化,人均GDP、健康支出、人工智能和人口寿命延长,这四个数据是正相关,它代表我们现在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但是,总和生育率下降是个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我们需要认识银色经济的新常态,制定黑发50年+白发50年的发展战略,抓住机会、克服危机。银色经济即指按照国民健康长寿的消费需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克服约束条件,实现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供需平衡、代际和谐,走共同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