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华」能取代「一个中国」吗?

(图/本报系资料照)

随着「520」临近,赖清德届时对两岸议题如何咬文嚼字日益受到关注。舆论普遍认为习近平在「习马二会」的场合大谈特谈「中华民族」体现了一种打破两岸当前僵局的创新思路,也是给即将上任的赖政府台阶下。有蓝营学者直指中华民族论就是「520」的通关密语。

有意思的是,有「祖母绿」之称的吕秀莲最近也呼应了这一观点,只不过她是对着大陆喊话:将「一个中国」改为「一个中华」,将「两岸统一」改为「两岸统合」。然而,对北京而言,「一个中华」固然有可取之处,但要完全取「一个中国」而代之,还是不现实的。

其实,「一个中华」不是新名词,而是近年来吕秀莲关于两岸关系的标志性论述。4月下旬出版的《亚洲周刊》登载了对吕秀莲的最新专访,她再次呼吁对岸考虑将「一个中国」改为「一个中华」。理由是台湾多数人不能接受「一个中国」,却可以接受「一个中华」。「不论在血缘上、文化上,(一个中华)都是事实。如果提一个中华,台湾许多人的恐惧感会消除很多。两岸的情绪也可以平缓很多。」

的确,相较在人为制造的二元政治对立下「中国人」认同的式微,中华民族认同仍然是台湾的主流民意。毕竟绝大多数台湾人是根在中国大陆的移民后代,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相亲。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所谓「南岛语族」其实也起源于大陆,在现实中台湾的原住民深受中华文化薰陶,早已融入中华民族。

即使孜孜不倦于「去中国化」的绿营人士,通常也不会轻易否认自己的华人身分。众所周知,蔡英文20多年前在陆委会主委任内还曾公开承认她是「念中国书长大,受的是中国式教育。」故而,相比充满政治角力的「一个中国」,淡化政治分歧的「一个中华」在台湾的接受度更高。如果赖清德在「520」演讲中能够顺势而为,北京至少可以视其为相向而行的信号,从而缓和「非我族类」的敌对情绪,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不过,「中华民族」也好,「一个中华」也罢,既不是虚无缥缈的想像的共同体,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化的情感家园,最终还是要落脚于现实的政治实体,那就是「一个中国」。尽管习近平的「410」讲话以「中华民族」四个字贯穿始终,但「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和平统一等大陆对台既定方针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陆资深涉台学者刘国深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中华民族作为具有政治属性的「国族」,与「中国」基本上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明白了这个逻辑,习近平在讲话中交替使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并强调「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难理解了。

综上所述,相较「一中一台」或者「抗中保台」,吕秀莲的「一个中华」当然值得肯定。但内嵌于「一个中华」论述中的「远亲近邻」「中华邦联」等成分与习近平「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都是中国人、一家人」的论述仍有相当距离,甚至前者存在「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台独」嫌疑。

这也是大陆对「一个中华」敬而远之的原因所在。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吕秀莲建议大陆以「一个中华」取代「一个中国」,那么赖清德能够抛弃台湾民族主义,拥抱「一个中华」吗?答案即将揭晓。(作者为大陆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