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怕就医 前期检出肠癌比例降
旺旺中时1日举办「预防医学 肠识讲座」,邀请新光医院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赖冠宏针对「大肠癌筛检及防治之道」进行探讨及分享。(赵双杰摄)
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民众有好几年的时间不敢外出就医、检查,也导致病情被耽误。根据统计,在大流行发生前,在前期就诊断出肠癌的比率为57%,大流行后下降至52%,而一诊断就是后期肠癌的比率,则从41%升至44%。专家提醒民众,若已年满50岁,应善用政府补助的粪便潜血检查,一旦检出阳性,务必把握半年内接受大肠镜检查。
新光医院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赖冠宏1日受邀分享「浅谈大肠癌筛检和防治之道」。肠癌大部分都从息肉演变而来,息肉可分为腺瘤性、锯齿状、幼年性、发炎性、增生性,又以前两者最危险,若民众未及时处理,癌变机率很高。民众若未及时处理,3~5年内就会癌化。
肠癌的危险因子包括高龄、家族史、肠道疾病史、不良饮食(爱吃红肉、烧烤、少吃纤维)、不良嗜好(抽烟、喝酒),以及肥胖少运动。赖冠宏表示,肠癌的初期没有症状,当民众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不规则腹痛、里急后重(刚上厕所起身,离开后又绞痛)、不明原因贫血、不明原因体重减轻时,恐已是中后期。
台湾在疫情爆发后,肠癌发生率虽有所下降,但赖冠宏分析,其实这是因为民众不敢上医院、筛检率变低所致。由于大肠病灶在体内,都是一点一点流血,肉眼难以发现,赖冠宏提醒民众接受粪便潜血检查。50岁以后定期筛检,可降低29%晚期肠癌发生率、降低35%死亡率,若检出阳性,务必在6个月内接受大肠镜检查,一旦拖过6个月,罹癌的风险将增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