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镜检查正常却罹癌 医曝:当心「大肠间隔癌」
大肠镜检查正常却罹癌 医曝:当心「。(示意图/Shutterstock)
「我连续两年健康检查都有做大肠镜检查,当时检查结果都没问题,为什么今年来做检查却发现罹患大肠癌?」58岁的王先生不可置信地看着自己的健检大肠镜报告,结果显示在靠近直肠与乙状结肠交接处有一个约1.5公分肿瘤,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腺癌。
●大肠瘜肉变成癌 需10年时间
根据国健署统计,大肠癌是国人发生率最高的癌症,癌症致死率则是排行第三位,大肠癌只要在早期(零期或第一期)被发现,治愈机率高达90%以上。而95%的大肠癌都是一步步从大肠瘜肉(腺瘤性瘜肉)转变过来,从最初正常的粘膜生长到瘜肉再形成为癌,需经过一系列的基因突变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需10年左右。
●大肠间隔癌 检查正常却在5年内罹患
一般只要透过定期的大肠镜检查,找出腺瘤性瘜肉并切除,就可以降低75-90%大肠癌的发生。但以王先生为例,连续两年大肠镜检查都正常,但隔年再次检查却出现大肠癌,此种状况称为大肠间隔癌(interval cancer),意指上次大肠镜检查正常,但在五年内得到大肠癌。
●预防大肠癌、避免大肠间隔癌 把握检查3关键
为有效预防大肠癌,并避免大肠间隔癌的发生,健康管理医院副院长梁程超指出,安排大肠镜检查应确实需把握三大关键:
1、全大肠镜检查:
全大肠是指从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到盲肠,全长约140-150公分。一般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长度只伸进肠道内约60公分,过去由于大家害怕大肠筛检产生的疼痛及风险,所以害怕接受全大肠镜检查,而选择乙状结肠镜检查,其所需时间比较短,疼痛的感觉也较可以忍受;但大肠癌有25%是发生在盲肠及升结肠,安排全大肠镜检查有其必要性。
尤其现在无痛内视镜已广被接受,安排全大肠镜筛检并不难完成。「盲肠到达率」也是大肠镜检查品质指标之一,通常好的大肠镜检查,盲肠到达率至少需95%以上。
2、清肠品质:
「清肠是否彻底」会直接影响到大肠镜检查效果,大肠中其实还是有皱褶会阻碍我们观察到较小的瘜肉,尤其当清肠程度不理想时;据统计有两成以上高风险的瘜肉可能被遮盖,根据美国医学建议若前次清肠程度不理想,应该要在一年内重新检查。
3、腺瘤侦测率:
「腺瘤侦测率」是指所有接受大肠镜筛检的病人中被筛检出带有腺瘤或癌症的比例。将大肠腺瘤切除不但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生,并且降低50%大肠癌死亡率,且每增加1%的瘜肉侦测率,可有效降低3%大肠癌发生率,大肠间隔癌与腺瘤侦测率息息相关,腺瘤侦测率可以说是大肠镜检查品质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
一般而言,检查品质良好的检查单位,腺瘤侦测率至少需达到25%以上(若是针对粪便潜血筛检需达40%以上)。要提升腺瘤侦测率,受检者需有好的清肠品质外,检查的医师更需要细心观察,尤其有留意在肠道转弯处及皱褶处,才能避免漏掉较难发现的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