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完不久「就罹大肠癌」!医揭5原因 红灯警讯曝光
▲在下次大肠镜检查时间未到前就出现大肠癌,被称为「间隔癌」。(示意图/记者李佳蓉摄)
记者李佳蓉/综合报导
明明才照完大肠镜,却在下次回诊追踪前就发现大肠癌,怎么会这样?胃肠肝胆科专科医师吴宗勤说明,这情况称为「间隔癌」,常见原因包括当下清肠准备不佳、大肠镜没做到终点,以及大肠息肉增长速度太快等等。他提醒,一旦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有血、莫名的缺铁性贫血、粪便突然变细或出现黏膜、腹胀无法缓解等红灯警讯要小心。
吴宗勤医师在粉专卫教说明,所谓的间隔癌,就是在建议回诊大肠镜的时间还没到,就出现大肠癌。他举例,只有一颗大肠腺瘤,且在1公分以下,医师建议大约5年追踪,但在第3年时又因出现血便而被诊断为大肠癌,这就叫做间隔癌。
吴宗勤接着说,近日就有一名患者照完大肠镜发现一个2公分凹陷型的息肉,他认为应该是早期大肠癌。经查,对方距离上次照大肠镜已是2020年9月,当时在外院揪出2颗息肉,后来确诊其他部位的癌症,近期才来追踪大肠癌,只能说是不幸中的大幸。
▲间隔癌的发生,与5原因有关。(示意图/视觉中国)
提到间隔癌,吴宗勤表示,常见原因有5个:
1. 当下清肠准备不佳
2. 医师大肠镜拉出来的时间过快(建议6分钟,最好8分钟,不含息肉切除)
3. 大肠镜观察时没有将大肠撑开
4. 大肠镜没有做到终点(盲肠)
5. 大肠息肉增长速度太快(通常扁平锯齿状腺瘤长大速度比较快)
吴宗勤表示,相较于国外,台湾医疗相对便利,因此医师常让患者2、3年回诊追踪一次,甚至每年安排内视镜检查的都不在少数,要出现间隔癌,相对没那么简单,除非患者本身非常排斥做检查。
▲医师表示,大肠间隔癌占所有大肠镜约3~9%。(示意图/门诺医院提供)
吴宗勤进一步说明,一般而言,大肠间隔癌占所有大肠镜约3~9%,但他都会和患者说占比为5%,平均间隔癌都在3年左右被发现,若在1年内被发现,通常都是被漏掉了。而他自己的患者,若属息肉颗数比较多、烟酒生、患有大肠癌家族病史,都会提醒不要超过3年追踪。
而若是清肠准备不佳、超过2公分的大肠息肉或是早期癌切除,吴宗勤则建议1年后追踪,并搭配国健署或公司的粪便筛检,一旦呈现阳性就提早追踪。最后他也强调,患者若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有血、莫名的缺铁性贫血、粪便突然间变细或出现黏膜、无法缓解的腹胀,都是要小心的红灯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