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口就不耐煩?或永遠只說那幾句?跟家人溝通如何不再「卡卡的」!

你和家人的对话,感觉不到相互理解和交流吗? 图/freepik

你也感到这样吗?回到家发现和家人的对话好像游戏里的NPC讲话一样,感觉不到对话里希望得到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注:NPC指角色扮演游戏中非玩家控制的角色)

「你怎么那么晚回来?」「我知道什么是对的,你不要感情用事!」「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或者家人干脆化身成雕像,怎么和他说话都像没听到和反应。

沟通卡关的累,来自心中无法互相理解造成的疲累

当回到家,本想放松一下,或者想向家人诉说委屈时,还没等开口,千篇一律的叮咛就连珠炮的袭来,家人说着一样的内容,好像鬼打墙。有时候对话还没开始,不是开始翻旧帐就是吵架收场,想法只能憋回内心,自己感到难受而且无能为力。还有家人想要表达关心,听起来尖锐像是指责,心里感觉好受伤。

好怀念有共同话题和目标的对话,那种沟通是开心的、温暖的、而且心好像是在一起的,谈话最后心里是暖暖的。好想知道是不是有通关密码或宝物,才能展开家人间良性沟通。

家中常见造成困难的沟通模式

心理学大师萨提尔(Virginia Satir),在提出的4个困难沟通方式,呈现对外表现的姿态和隐藏在冰山底下的内在心理。包括:

• 指责型:就像在沟通时,很容易指责别人不是。在与人应对时,他们只站在自己为出发点,有时会用否定或命令的口气,没有在意对方的感受或当下情境。指责型的人,其实满没有安全感的,这是个保护自己的方法,以为用对外指责的方式,不安就不会被别人看到。

• 讨好型:讨好型会花更多精力照顾别人需要,而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感受,在关系中是委屈求全的样子。但是他们讨好背后,是怕当表达出真实感受时,将不被他人接受和理解,甚至怕被拒绝,于是用讨好来让别人喜欢。

• 超理智型:超理智型的给人感觉事不关己或是冷冰冰的,总是讲大道理为自己争辩,好像用道理就能说服别人。他们会忽略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顾虑他人的感受。其实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以为用冷静甚至指教的口吻以为会有效果,他们也害怕失去控制权,所以有时候也会以泼冷水或是淡漠的方式互动。

• 打岔型:他们不光是在对话中打岔,也会用打断或装傻的态度。他们还会故意转移话题或故意开玩笑来闪避讨论的话题。其实他们忽略自己的内心的感受,用打岔来避免直接面对,所以选择以闪躲不沟通来应对。

以上四种其实是我们常常在在家人沟通中出现,可能也浮现一些相对应的画面。这4个沟通姿态不一定某个成员会固定某一个模式,也可能因为情境和话题改变,家人的姿态会一直改变。

成熟而理想的方式

• 一致型:指教表达沟通是上述4项沟通方式里,最成熟的沟通方式。他们能好好的将心里想的,用温暖话语呈现,产生内外感受一致。同时照顾对方的感受和想法,也会顾虑到情境。他们用温和及真诚的开放态度,面对他人的沟通。例如「我知道你的工作要常常加班,看着你很累我也很心疼,我很想让你知道我很想靠近你。」

在我们文化上,要说出一致型是有些不容易,需要很多的练习。而且日常生活压力下,真的不容易随时保持一致性。所以如果做不到一致型的沟通姿态,也不用因此感到压力。可以通过练习,慢慢的将增加一致型沟通的次数。

练习一致型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先这么做

• 先不打断:在对方诉说时,用倾听和停顿,先取代表达立场。

• 遇到抱怨藏在沟通里:温和的告诉对方,我听到你的担心,但你对我的抱怨,让我听到心里有些难受。

• 考虑自己感受、对方想法、和情境:对话中不急着回应,想像对方的感受或初衷。如果不确定对方想法的话,可以询问对方。

如果在家中沟通困难重重,而让你家剑拔弩张的话。或是你感觉到沟通上的困难反复出现,甚至影响到你的生活圈,交友圈。或许及时寻求专业的外援,从专业介入减少矛盾累积,甚至能够帮助达到关系的修复及释怀。

本文转载自《看见心理》,原文为:家人对话好像和NPC对话——为什么家人之间的沟通常常卡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