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学家:台艺大雕塑系

图、文/非池艺术

台艺雕塑学生在进入工房前,必须先学会人体解剖学钢铁焊接术。这群雕塑系的学生,不只拥有天马行空的创意想像,每个人还都身怀秘技,可以把二维构图转化为立体作品

许多学生都只停留在金属教室门外,瞄向里头电光石火景象。询问后才发现,这里可以说是台艺大雕塑系最危险的地方。大型机具电流热、四射的焊沙、刺眼的强光,这些都可能造成感官伤害,因此,每位学生开始创作前,都会穿戴上「护目镜面罩皮衣」等全副武装

不过,金属可加可减的高延展度,还是让许多人愿意耗上一整天待在工房里。台艺大雕塑系学生郭柏俞解释,我们一方面可以用焊接的方式,加上铁片,制造肌理效果,也可以用巨片进行切割。他利用管材敲打与铁片接合,让作品「伸」具备立体造型,更展现人体姿态

为了让学生具备空间概念,台艺大雕塑系的学生从「塑造」学起,这也是最基本的造型练习,并透过解剖学,认识人体结构。「我们必须背人体各部位骨头肌肉,骨头的改变会影响肌肉的生长,肌肉的生长就会改变我们皮肤张力效果。」台艺大雕塑系学生佘文瑛一面堆叠塑土,顺着手势,她一面解释,「胸锁乳突肌连接锁骨,再来跟后面的肩胛骨相交。」

每一个手指捏出的泥土,按压在作品身上,成了肉的感觉。佘文瑛认为,人体是一个很适合表达情绪的一个状态。在她创作前,她会花很多时间,处理自己的感性,可是当她想让画面达到最完整的状态时,她却必须非常理性,「当我们做一个动作的扭转的时候常会留下肌肉的起伏,我得注意整个身体的每一个节点,这些关于科学上面的依据,其实是靠理性去支撑的。」她认为,绘画让她认识了「美」,而立体雕塑世界则是使可以更延伸、深入探讨这件事。过程中的乐趣,让她总是痛快的投入汗水,成为一位灰头土脸的泥娃娃

这些学生除了埋头创作之外,平常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生活趣事呢?台艺大雕塑系系列报导最后专题「艺术战斗营」,为大家揭开石雕工房烟雾背后的真实样貌

非池中陪着你艺术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