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植入乡村,江西古村孩子有了暑期“陶艺班”

新华社南昌7月13日电(记者程迪)拉坯课、泥条成型课、泥片成型课……暑假来了,在江西抚州临川区的千年古村聂村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上起了这些特殊的“兴趣班”——陶艺

今年14岁的聂刚跟着爷爷一起生活,往年这个时候,他都是帮家里做些农活,或在村里伙伴们漫无目的地闲逛。村里像聂刚一样的留守儿童还有一些,他们的未来让当地村民感到忧心。

风光旖旎的下聂村位于临川梦港河抚河交汇处,素有“两面河川三面流,一村山色半村湖”之称。今年春节,“临川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传习所”在下聂村开放,让村民们很是好奇。在这座民间手工陶瓷传习所里,42岁的张志刚正在进行着将艺术植入农村的“试验”。

张志刚和他制作的手工陶瓷。

抚州临川的白浒窑是中国六大陶瓷名窑之一,是江南古陶瓷生产史中的重要链环之一,它比景德镇烧瓷历史更早,自古就有“先有白浒窑,后生景德镇”之说。

作为临川白浒窑非遗传承人,在北京打拼20多年后,张志刚2014年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女儿返回江西抚州市。他希望在故乡完成自己的一个梦想

“我一直想回报家乡,希望将艺术植入乡村。”张志刚说,白浒窑手工陶瓷工艺已入选临川区和抚州市非遗名录,他想对这项非遗技术进行复原和开发。“抚州临川白浒窑的技术相当成熟,当地高岭土原料也很丰富,我对前景十分看好。”

临川白浒窑手工艺陶瓷工艺传习所内部。

今年春节,耗时3年修缮的古宅全部竣工。一栋占地约300平方米、原本破烂不堪的牛棚,被改造成“安之书房”,里面有各方捐助的20多万册图书。另外两栋占地均为600平方米的房屋,一栋被用作教室,另一栋被用来展示师生的陶艺作品。张志刚的学生大部分是附近的留守儿童,在这里,孩子们免费看书,免费学习烧陶技艺

村里的孩子正在安之书房内看书。

7月10日至8月15日,上午9点半到11点半,一小时英语课,一小时的科学、历史和地理课;下午2点到4点则是陶艺成型练习。张志刚把免费开课的通知贴出去不久,传习所就被前来报名的孩子和家长们挤满了。最后清点人数,“130多个,超过了我的预期!”他乐呵呵地说。

“我已经跟着张老师在学习美术基本知识了,每天固定要来传习所学习陶艺拉坯。”聂刚开始有了梦想,“好好学,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村里的孩子在学习制瓷

为让传习所可持续运转,张志刚积极与清华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多所院校合作,共同成立教学基地,并组织大学生兴趣支教队。传习所还聘请临川民间老艺人以“带徒传艺”的方式来此生产、献艺,并设法与境内外陶瓷机构交流合作。

暑假期间,台湾交通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罗济群专程前来教孩子们英语和科学。7月12日到8月15日,延安大学支教队的大学生志愿者来传习所组织留守儿童夏令营,为孩子们开设绘画、陶艺、音乐、体育课程

村里的孩子在安之书房内。

“我们的非遗项目不能总在传统里转,要开阔视野,学习多种多样的知识,特别是作为未来的传承人。”张志刚想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下聂村留守儿童的困境,帮助他们将来即使考不上大学,在家乡照样能靠技艺活得很好。“希望孩子们在这里有一方学习的天地,最好能走上烧陶的道路,既靠烧陶养家,也让这门技艺得到传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艺术植入乡村,江西古村孩子有了暑期“陶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