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難安居 雙老困境浮上檯面

台湾人老得快,让不少人担忧老了以后该住哪。记者潘俊宏/摄影

生而为人,都应该享有居住的自主性和尊严,如果社会无法提供,就不符合正义原则。台湾明年将步入超高龄社会,适合健康与亚健康老人居住的银发宅数量却很少、服务也有限,难以安老已成社会危机。

一对年近九旬,在传播界颇知名的大学教授夫妇,去年在学生力劝下试住某养生村,免得长期「老老照顾」稍有差池,但是还没住满一个月,两人便仓惶「逃回」台北市仁爱路的住家。他们说:「最受不了每天时间一到,就要早早下楼排队吃饭!」赶集似的团居生活,让两人适应不良。

在花莲富里乡的小村子,只能弯腰走路的吴奶奶已经八十好几了,她的子女都在北部打拚,一个人住在通往六十石山小路旁的平房里。孤独的她,天晴时就坐在前院的篱笆树下,等待久久才路过的邻居,只为找人说上几句话。「去年那次台风怕淹水,我还帮吴奶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当时担任村里巡守队长的蔡盛通说。

2025年台湾将步入超高龄社会,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470万人、占比20%,也就是每五人就有一个是老人。另据内政部统计,今年第1季,全台屋龄超过30年的老旧房屋有483.2万户,老屋比率直达52.4%,但是,这还只是全台平均数,以老教授所在的台北市为例,老屋比率突破七成,其中一半是五层楼以下没有电梯的老旧住宅。

台湾逾65岁以上人口统计与推估

居住韧性不足

老人住老屋,双老困境下的银发族难以安居,成为不少家庭的共通性困扰。即便健康的老人家愿意转移阵地,另觅新住所开启第三人生,眼下会碰到问题,也包括,市场有多元、足够且平价的选择吗?银发宅需要特别考虑的硬体设计与细腻的居家服务是否到位?这些问题,对老人居住韧性考验日益沉重。

「老人居住问题不能简化为福利问题,」无龄创意执行长柳智升直言,人口老化如同难以反转的慢性病,要与之共存,就得跳脱既有框架。首先,政府不应将所有65岁以上的人都纳入照顾族群,「这样才能让最需要被照顾的人,得到照顾资源。」

柳智升是「幸福久久窝」的经营者,他在台北捷运中山站附近推动全龄宅,透过「以租安老」的社会创新实验,帮助高龄者换屋、租屋,取得安老住所。

这是观念上的大翻转,根据统计,台湾四百多万老人中,有失能、失智、卧病等照顾需求的人,约有5%,此外,目前申请政府长照2.0补助的老人家,则约有10%,「这15%的长者,要靠政府的长照服务与机构来满足,但另外85%的健康、亚健康长者,则应透过市场来服务他们。」明道大学代理校长林博文说。

「银发宅是政府要迫切处理的课题,处理不好,社会压力会升高,也会衍生更多的高风险。」刚卸下内政部政务次长,转任国家住都中心董座的花敬群建议,政府应从国安角度看待高龄居住问题,预防风险扩大。

「我要给你们一个乐观的讯息,」有别不少专家忧心忡忡看待老人居住议题,资策会科技法律研究所分析师黄毓莹却从不同角度分析,台湾65-75岁的婴儿潮世代,历经了台湾经济起飞,他们是财富累积最多的一群人,当他们迈向高龄,也将为银发产业注入丰厚的动能,「现在起,将是台湾真正推动高龄产业的起跑点!」

近十年老屋比率

产业政策空白

黄毓莹此话不假,市场也早有反应。享有盛名的长庚养生文化村,在历经20年亏损,财务终于在今年打平,养生村主任杜素珍说,「疫情结束后,去年起,(住宿)需求大爆发,我们准备三年内尽快开出500间房」。长庚养生村早年规画容纳4,500名住户,却是走了20年才住满1,000人,如今银发住宿需求升温,还有近2,000人等待入住。

市场浮现高龄居住需求的另一明证,也在于,新进参与者变多了。

例如,知名的捷运联开宅业者日胜生,将事业延伸至锁定银发族的康养地产服务,旗下苦心经营五年的乐陶居中和馆,今年开始盈利,除了出租,日胜生也推动另一品牌「日初不老庄园」,提供附带康养服务的出售型乐龄宅。台湾房屋在新竹关西的亚洲健康智慧园区,同样也以帝宝级的养老宅作为号召。另外,像柳智升这样的「社会实验家」也不少,有人主攻青银共居,也有像中化银发总经理李宗勇另辟蹊径,专攻服务,试图为不同阶段的高龄者带进不同服务。

这场锁定高龄者居住问题的「宁静革命」正要开始,黄毓莹直言,从市场角度来看,政府政策太慢,高龄友善住宅的名称法源不明,政策扶植对象也不清楚。双连安养中心前执行长蔡芳文,曾受邀为总统赖清德撰写希望工程建议,他说,「像长照政策五年才检讨一次,总统一任四年,根本赶不上!」当银发海啸袭来,高龄者还有多少个五年可以等?

65岁以上需要被照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