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快乐王子:王尔德》在阴沟中仰视星光
鲁伯特艾瑞特1984年以《同窗之爱》(又名:他乡异国)初登银幕便风靡万众,是比休葛兰更早成名的英国贵公子。但他在80年代末出柜,几乎毁了演艺事业。直到1997年才以《新娘不是我》茱莉亚罗勃兹风趣幽默的同志闺密一角,重返主流影坛,却仍被奥斯卡拒于门外。
难怪他想拍王尔德。这位以诗歌、小说、剧作闻名的唯美艺术代表,因为同性恋而被判两年苦役,导致妻儿改姓,文艺界声援他的也寥寥无几,获释后流亡法国,最终病死在旅馆。当同志不再被社会视为异端(但变相打压依旧存在)的现代,王尔德也成为同志文化的重要偶像。
鲁伯特艾瑞特不只在2002年演出王尔德剧作《理想丈夫》改编的电影《情人搭错线》提名金球奖,也曾在舞台扮演王尔德而提名奥利佛奖,更花了十几年筹备现在才推出的《快乐王子:王尔德》。有意思的是他不把重点摆在王尔德的风光成就或完整生平,而是聚焦在他出狱后的晚年时光。年纪大,身材走样,只有在低级酒馆带头唱诙谐小曲时,得以稍稍缅怀当年剧院里的掌声与笑声,但即使隐姓埋名,依旧会招来识破者的挑衅和谩骂。
即使如此,还是要爱。见到害他入狱的年轻情人波西,胖大叔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可笑模样,其实蛮感人的。两人跑到义大利纵情恣欲,终究还是分手,或许残忍;那么不被爱慕却一直守在身边的「挚友」,不是更惨?这部电影完全不适合道德上的清教徒,以及要求偶像无瑕的人。当鲁伯特艾瑞特选择了王尔德的晚年,就注定要面对浊世的七情六欲,生老病死。只是他把王尔德悲伤的童话《快乐王子》拿来贯穿全片,让不堪与高贵、群体与个体的对比,从创作延展到人生。你看到的也许是不幸,对他或许是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