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89、总分392双考上岸人大学硕
编者按:如何全面系统地备战双考?择校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备考途中该如何调整心态?本文对此均予以详尽解答。从中可见,双考不失为一场人生的历练。我们也欢迎更多的朋友向我们投稿,征稿启事:。
作者简介:万仁岢,深圳大学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绩点中上,获得过少量学校奖学金。专业课有一定基础,但不够扎实;英语基础不错,四级600出头,六级648,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在2023年考研中上岸人大法律史专业,并通过法考。
图片 | 笔者的考研成绩及法考客观题成绩
目录
01 择校与择专业
02 报班问题
03 学习规划
04 心态分享
05 总结
01 择校与择专业
囿于篇幅,本篇经验帖难以把考研的方方面面都说清楚,因此笔者选取如何择校、复习历程、是否双考、心态问题作为重点。
前听同学开玩笑说:“深大是个复仇者联盟”,大家都很优秀,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有些失意。
不可否认,深大是一所优秀的学校,我非常感谢它,但通过考研去曾经的梦校深造,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到了大三要确定报考学校的时候,心里很难不打退堂鼓:我真的行吗?会不会报低一点更保险?
我当时也曾因为这些纠结而非常痛苦,因此希望我的分享能够为大家减轻一些内耗。
第一,作为深大法学院的学生,我们在全国考研大军中是什么水平?
就我了解,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高校,深大学子都越发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越来越多深大人考上人大、法大、北航、华政等高校,我们学校在这些院校的老师、同学眼中已经不是“无名之辈”。
且根据读研期间的横向对比,身边的同学大多来自五院四系,是非常优秀的人,但各大高校法学院四年的本科教育其实是相似的,大家在知识基础、学识积累上的分别不会特别显著。真正的差异还是看个人努力,而非院校。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和四年来所受的教育,深大的老师、教学设置、实习条件等真的是很不错的。
第二,名校是不是特别难考?
和全国那么多学校的人竞争,我能行吗?我的答案是:很难,但是无需妖魔化其难度。
从人数上来说,人大法学学硕报考人数一般在一千六左右,招一百多人。
而这一千六的竞争对手中,起码有三成人会在备考中弃权,越到后期每天放弃的人就越多,坚持住、考完试其实就超过很多人了。
从科目上来说,人大专业课考六门,三门理论法、三门应用法,每门五十分,且每门都是两道大题,没有选择题、简答题等题型。
只要能把六本书/讲义(平均一本三百页)背一轮,即使背得没有那么精确,在答题技巧的辅助下也能交上一份很体面的答卷了。
人大老师改卷是比较宽松的,只要背完、写完,得分不会太差。
另外,因为朋友中考华政、中大、西政、法大的都有,大家那一年都没了半条命,但所幸都取得了圆满的结果,大家都认为确实难考,但是是可以攻克的难关。
第三,要考名校,我是不是得头悬梁锥刺股、三更起五更歇?
是不是一步都不能错,要背三轮专业课、模拟真题到滚瓜烂熟?是不是要舍弃所有娱乐时间乃至休息时间?不是的。
考研和期末冲刺不一样,它的战线非常长,接近一年的时间既有利也有弊。
弊处在于令人疲惫、情绪与状态会经历多轮起伏,而好处在于容错率高,我们不会因为一次摆烂、一个决策失误而全盘皆输,我们有无数次机会重整旗鼓,而不丧失获得成功的可能。
以我自己举例,我考研这一年浪费了很多时间,前期没有报班自己啃课本,花了两个月啥都没学到;
中期客观题考完后摆烂一个月,几乎什么都没学就进入了十一月;
后期每天都在上演生死时速,政治主观题和专业课都在考试那天的凌晨才堪堪背完一轮。
我的朋友们也都是这样,有的人经历了分手、有的人被社团事务缠身,但是只要是扎扎实实学了一轮、背了一轮的(这是底线),敢于怀着一种“向死而生”的心态上考场的朋友,都考上了。诚然,我举的例子存在幸存者偏差的可能,更多的人在一次次摆烂的累积中、心态的崩溃下没能成功上岸,努力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绝对是最稳妥和扎实的。
但是,希望大家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太高的要求,然后被完美主义带来的自责束缚,考研需要的是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两次偏离计划没有关系,一定要及时停止内耗、着眼于最重要的东西——知识掌握程度,然后捡起状态、重新努力到最后一刻。
正确的心理准备是良好备考的基础。
以上三个方面,希望能使大家对考研在一定程度上“祛魅”,在择校上更多一点勇气。
其次是专业选择。为什么想考法律史,
一是因为热爱,我从大二开始就对法律史情有独钟,历朝法制的精巧与传承令人赞叹,从中得以一窥几千年历史的博大浩瀚;
二是职业规划,我想从事的职业与法律史并不冲突,因此我坚定地选择了它。
个人建议,大家在决定报考专业时还是以兴趣为主、职业规划为辅,不用过多考虑上岸难度。
因为该专业今年是冷是热是很难预测的,以“捡漏”为追求研究得太多,不是正道。
以人大为例,法律史在过去一直是很冷门的专业,基本上了校线就可以进。但自2021年400分云集的“爆雷”情况后,其难度和热度便一直居高不下了。
同样戏剧化的情况在人大每年都有发生,每年都有一个冷门专业会陷入修罗场,23考研是比较法,往年无人问津,当年却390、380分数者云集;
也会有起码一个专业分数大跌,比如往年都很热门的诉讼法,23考研时350+都能上岸。
因此,我认为与其猜测与反猜测今年哪个专业好捡漏,不如顺应内心报考感兴趣的专业来得稳当。这样,成了高兴、败也无悔。
心理按摩后,是一些比较具有实操性的择校建议。第一,在前期多收集信息、看各院校上岸者的经验帖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收集信息本质上也是个祛魅的过程,当我真正了解了人大的考试科目、初复试要求、报录比、生源情况、辅导机构等信息后。
我对“考不考得上”的焦虑就小了很多,一条更为具体的道路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另一方面,在分析了其他院校后我才发现,当下几乎已经没有好考的学校了:好学校竞争大、小学校容易暴雷、中等院校也都被怀着“捡漏”心态的考生们炒成了热门。
既然考研无论如何都要脱一层皮,那为什么不为我最爱的学校脱呢?
为什么不为所受监督力度更大、相对更公平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北京上海院校脱呢?这些信息和想法让我真正坚定起来。
第二,至于如何搜集信息和做决定,对于前者,我觉得主要是兼听则明、多搜多看,善于利用微博、豆瓣、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
另外,还可以加入该院校的考研QQ群,我之前在了解中南大学时就是从它的民间考研群里找到的往年的报录比文件;
对于后者,如果已经有了坚定的目标,那么坚持就好。如果没有太大执念,在很多所院校中纠结的话,我推荐大家去看看豆瓣上《我真的很会考研择校》这个帖子,我觉得里面分享的决策方式非常科学全面!
不过,择校虽然重要,大家还是要控制好时间,我当时是一边背单词一边查资料、和家长老师交流等,花了大概两周的时间定下了院校、课本教辅、报不报机构、大致的复习计划等事项,时间是充裕的,大家可以参考。
图片 | 豆瓣《我真的很会考研择校》
02 报班问题
这个问题有很多师弟师妹问过我,我自己在备考时也纠结了良久。我个人认为是需要的。
以我报的机构为例。
一是其配套讲解课程真正把我领进了专业课学习的门,自学课本容易走神,而且过于机械、把握不住重难点,我在这个问题上吃了亏,下文会详细展开;二是考研数据总结、答疑服务、真题批改、热点总结等为我节省了很多时间,它们是切实有效的,并非形式主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小班主任的全程陪伴对我的规划和心态意义极其重大,师姐师兄的指导、安慰、批评帮助我度过了很多艰难时刻,感谢他们!
据我了解,五院四系都有比较成熟的培训机构,大家在前期可以多搜索、多问问有经验的学长学姐。另外,一定要要警惕个人辅导,真的想报的话也一定要多方考察、擦亮双眼,我有研友被骗了一大笔钱。
不过这些也只是个人建议,仅供参考,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状态、条件决定是否要报班。外力的辅助无论如何都是次要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扎实学习是关键。
03 学习规划
每日作息参考(11月后)
图片 | 笔者作息安排
时间段规划
1、2022年的二月底-三月
即大三下学期初:收集考研信息、完成择校工作。
2、三月到四月
在专业课上我只做了两件事:自学法理蓝皮书和看民法法考视频。
这两项任务完全是白做工,对之后的学习几乎一点用都没有。
原因有二:第一,虽然在择校时已经了解到了知行,但我想试试靠自学能不能掌握知识,于是没有报班。
然而,理论法学是非常依赖“师傅领进门”的学科,没有师兄师姐的讲解和串联,我自己当时对教材的理解是很浅薄和割裂的,经常学得一头雾水;
第二,我只读蓝皮书而不背记,只看法考课而不做题,本来就理解得不深刻的知识像水一样流过了光滑的大脑,什么痕迹都没留下。
所以,大家要警惕自我感动式的努力,时刻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吸收了知识。
考研初期只看课本和视频是不够的,要开始有意识地记忆重点概念、做每章的法考题。
3、五月-七月
我回到了学校。当时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进度偏慢的问题,于是报名了机构的理论法学班。
咨询了小班主任017师姐有关学习规划的问题后,我被师姐超级认真的长篇回答震撼到了,因为之前我一直以为小班主任会是比较官方的客服人员,没想到居然这么负责。
总之,在017师姐和静静师姐的帮助下,我定下了暑假前过完专业课一轮学习的目标,开始学习知行讲义、课程,听剩余的民法法考课。
我认为制定中期的学习计划是很重要的,每到各重要的时间节点,我都会制定下一时间段的总体规划。比如5月理论法一轮开始时、7月底法考冲刺开始时、11月考研冲刺开始时等。诚然,我并不能百分百完成这些规划,但它们提高了我对特定时间段的把握程度和掌控感。
5-7月的学习状态比较平稳,我按照课前预习--听录播课--课后总结的顺序学习理论法。这一过程非常充实,因为机构的课程给了我太多启发和感动,与我上个阶段枯燥低效的自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七月底-九月
全力冲刺法考阶段。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要不要双考?我个人的建议是考。
在我看来,法考是考研的助力而非阻碍:
一是因为大部分院校的考研和法考都有很多重合科目,如果说考研学习注重“精”,那么法考学习就能从“广”这一维度对其作重要补充。
最显著的例子是宪法,法考理论法马峰老师的讲解、口诀、讲义等对我的考研宪法学习帮助非常大。比如基本制度板块的文化、社会制度,知行讲义中讲得不多,但还是要有所了解,免得考到了一句话都写不出来,这时我们可以从法考讲义中找到补充;
比如国家机构中的特区行政机构,法考讲义对特区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组成、职责与任期介绍得更详细、口诀也很朗朗上口(40、20永无中魔咒),对于我们全面掌握特区制度是很有帮助的。
二是,即使是与考研不重合的科目,也能为考研助力,因为它们能完善我们对国家整个现行法体系的认识,为考研的答题增加很多的制定法细节。
图片 | 《刑诉》考前佛脚
在我的研友中,绝大多数人都报名了法考,但采取考研为主的战略,只在法考客观题考前冲刺了三天、一周、半个月、一个月不等,也有完全没冲刺,凭着考研学习的基础直接上考场的,但无一例外都过了。
当然,也有没有报名法考,坚定以考研为唯一任务的朋友,她也以优异的成绩上岸了,并在研一时通过了法考。
所以,大家多加参考、果断决定即可,不必纠结太久,走哪条路都能成功的。如果选择双考,建议专注法考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月。因为经过前期学习,我们在双考重合的大法上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只需要再花一些时间冲刺其他科目、练题模拟找到手感,就能稳稳过线;从具体安排来看,在时间、全面度和学习方法上对大法、小法一定要区别对待。
总的来说:考研法考重合大法(民刑理论法诉讼法)>分值高的大法(商经知)>分值不那么高但容易学的法(对我来说是三国法)>分值不那么高且较难较多的法(对我来说是行政法)。在前两类法掌握得不错的基础上(重要前提!),可以舍掉一门后两类法。
具体怎么学:
(1)对重合大法,应当深入全面地学习。
在开始复习到8月这段时间,建议完成理论法一轮学习+重合大法看完法考精讲课+适量法考题巩固(不然就会像我的民法一样边学边忘!)。
我当时由于前期规划和执行不足,进度慢了,所以在暑假法考冲刺期间还得花二十多天学习刑法。
虽然导致后期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很紧,但是这为我的法考和考研都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所以不亏。
其实,只要留够了过一遍非重合法的时间,那么在重合大法上花多少时间都是不亏的;
(2)对分值高的非重合大法
听背诵卷课+做题,即各法考机构出的比精讲课更浓缩的课程,名字可能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相同;
(3)对分值没那么高/没时间细学的法,
若在这门课上本科基础较好,没有太多理解问题的话。
有一个非常高效的办法:只听带背课,课上老师只讲核心知识点,所以时长非常短,倍速听用时更少。
另外,建议配合该老师的背诵卷讲义,一是适配度很高,带背课知识点都能在书上找到,减少做笔记时间;
二是可以查漏补缺其他次重点,剔除重点知识后的其他内容只用看一遍就好,无需听课,亲测用时也很短。
图片 | 带背课示例
5. 法考后-十月底
至暗时刻。
在这40多天里,我完成的学习任务非常少、状态也很不稳定,整个人身心都很疲惫,对自己、对考研的信心都降到了谷底。
究其原因,前期是法考冲刺时期压力太大、学得太累而导致的报复性玩乐,后期是焦虑和自控力不足导致的行为的频频脱轨。
图片 | 笔者当时心态
回顾这段时间,我总结了几点教训:
01
第一,考研大忌之一:休息过长时间。
我悲剧的开始是法考结束后决定“好好给自己放一周假”的念头,一周后法考客观题成绩出来了:过了!于是开心地又浪了一周,九月就结束了。
十月份,我下定决心要重出江湖,结果迎来了国庆假期,我又混迹在放假的家人、朋友中傻乐了一周。
三周基本没碰过书的日子对我的学习状态造成了摧毁性的打击。
如果不是我爸妈在十月底的某天晚上对我“当头棒喝”,我很肯定这种状态会持续到考前,我绝对就考不上了。
02
第二,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
遇到自己没法解决遇到的自律问题,请果断向身边的人求助。
我的升级版自控规划是:
(1)手机、ipad白天关机锁进柜子,只在睡前2h用来查阅消息和娱乐。
(2)00:00准时交还手机给我爸。
(3)每天向机构的016师姐打卡,师姐也很严肃地批评了我前段时间的鸵鸟心态,并且欣然同意了我每天打卡的请求。父母和016师姐的帮助给我很大的力量,我的状态终于重新步入了正轨。
03
第三,不要太晚开始背书。
我十月份时的任务规划也有问题,又一次陷入了完美主义的窠臼,觉得看完知行的所有应用法学精讲课才算完成了理解工作,才能开始背书,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导致后期背诵时间非常非常紧张。
首先,听课和背诵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其次,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时间、进度等因素灵活安排各阶段任务,而不是机械地认定“一定要完成xx/到xx时间才能开始背诵”。
我们的任务是吸收知识、能够答题,而不是“完成xx”,千万不要被形式主义蒙住了双眼。
最后,虽然大家的进度有所不同,但是我个人建议大家背诵的时间最好在10月初,最迟不要晚于10月中。当然,只要扎实完成了理解工作,再早一些开始背诵也是可以的。
6. 11.1-12.26
考研冲刺。
这个时期是我进步最快的时期,摒弃了形式主义的追求,抱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专注于完成各科最核心的任务。我的日均学习时长是9h,临近考试的两周大概是11、12h。
这两个月真的非常辛苦,无论是生理压力还是心理压力都很大,没有朋友、师姐、家人的支持我肯定坚持不下去。
时间太紧张了,所以我基本上只完成了一轮背诵,心里完全没有底。
幸好还是咬牙背到了考前的最后一刻:我的政治主观题和知产都是在考试当天的凌晨五点背完的,诉讼法则是在下午场考试前的午休背完的,那两天我的睡眠总时长应该不超过三小时。
但是我觉得坚持到底真的有用,很多看了、背了的东西都考到了,像是一种玄学。
所以,希望大家也能拼搏到最后一刻,考完就有很大机会上岸!
04 心态分享
回顾考研之路,我的情绪问题非常严重:
7月时,虽然学习状态不错,但我的心理状态非常糟糕,每天都因为对一轮复习进度和法考的恐慌而以泪洗面。
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家备考,虽然和主流观点“暑假在学校学习”相逆,但对我来说是正确的选择;
10月时,又因为焦虑和完美主义频频摆烂,陷入恶性循环;
11、12月也是如此,虽然学习上重新迈上正轨,但“复习不完了”、“考不上了”的念头时时侵扰着我,到后期我经常边哭边背书,因为这样会好受一点。
因此,对于如何调整心态、解决情绪问题,我有一些心得想分享:
第一,不要对2个月以上的未来做太多展望,这是我7月的问题所在,这种做法只会徒增焦虑。
一是考研复习实际上战线非常长,即使是看起来已经很恐怖的10月,离正式考试也还有将近3个月的时间,扎扎实实地学一天就能做很多事了,更何况是八十多天。
二是每一阶段的规划都要按照上一阶段的情况来具体制定,影响因素有任务完成情况、心理状况、身体状况、政策等等,想得过多、过远实际上意义不大。
“焦虑”的对立面是具体,当感到焦虑时,具象化这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着眼于具体怎么做,负面情绪自然就消失了。
第二,按自身需求选择环境。
没有人规定考研一定要待在特定地点才能考上,还是那句话,重点在于真正吸收了知识。
所以,能够提高我们知识吸收率的场所就是最合适的。
以我个人而言,在家备考能减少通勤、处理生活琐事的时间,且家里诱惑更少,不像在学校总想着出去玩,最重要的是,家人能给我我非常需要的情感支持,所以在家复习更适合我。
放在起床睡觉时间、娱乐时间上也是一个道理,我们可以参考经验帖,但不要被它们束缚住了,探索并坚持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模式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寻找适合自己的排解情绪的方式。
在考研的高压环境下,大家都会焦虑、迷茫,在与负面情绪斗争的过程中,我们要总结适合自己的排遣方法。
每个人都不同,适合我的方法是哭、和家人朋友聊天、散步、玩几局4399小游戏。
找到行之有效的自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考研后期,但要注意最好不要选择容易上瘾的方式。
比如看小说、开黑等,容易一发不可收拾,浪费时间的同时还会加重焦虑与懊悔,那就得不偿失了。
05 总结
考研是痛苦的,但是绝对是人生中宝贵的一次历练。
一方面,考研和法考的学习,让我真正系统地学了一遍法学的基础学科,这些知识和感悟是无论上岸与否,都会是相伴我们一生的财富;
另一方面,考研中情绪如潮汐般的起落、学习状态在一天内的变化、对不同科目的感兴趣程度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自我的契机。
最后以曾国藩关于练字的一段话作结,它曾激励过我许多次,与诸位共勉:“困的时候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进步了,再困,再熬,再进步,自会有亨通精进之日。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优质笔记&专业咨询
请点击青苗法鸣小程序
青法在线向全体青年学人进行长期征稿
秉承“有问题,就搜青法在线”理念。从专业学习、考试升学经验,到比赛训练、项目申报,再到求职经验、职场心得,全方位带动青年学人发挥“传帮带”作用。诚请大家惠赐优稿!
1.长期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各类经验贴(如考研、法考、保研、外语学习、校园竞赛、求职实习等)、学习心得类文章( 如笔记方法、考点总结等)、实务类文章(如办案手记、法律检索技巧等)以及信息整理类原创文章(如考研数据整理与分析、就业趋势判断等等)。
2.优质选题:研究生选导师经验;
课题申报、结项经验;
模拟法庭、创新创业、科研立项等经验;
实习投递经验、工作心得;
毕业生选调、考公、律所/央企求职、面试经验;
就业形势与职场新人思考感悟;
保研夏令营、九推备战经验;考研公共课高分备考经验;考研保研数据及案例分析;出国留学申请、就读心得体会;专业学习、校园生活、期末考试逸闻趣事;本科生、研究生专业学习方法。
赐稿邮箱:qmfmbjb@163.com。稿酬等详情信息请见:
本文责编 ✎默
本期编辑 ✎十月-鲲
法学学术、热点争鸣、交叉学科,请认准“青苗法鸣”微信公众号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