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看台湾》160公里走了200年 外逃噶玛兰人返乡传承文化

1980年代噶玛兰复名运动领导人偕万来的儿子偕天明(中)指导宜兰族人学习传统木雕。(黄子明摄)

1980年代噶玛兰复名运动领导人偕万来的儿子偕天明(左三),因为对族群文化具有使命感,自己学习钻研木雕,如今返回原乡教导族人延续噶玛兰传统工艺。(黄子明摄)

世居宜兰壮围的奇立板社噶玛兰族人,中断140余年后,2019年首度举行海祭、丰年祭,92岁头目潘英才(左四)前年在丰年祭祭拜祖灵,花东族人返乡参与祭典。(黄子明摄)

世居宜兰壮围的奇立板社噶玛兰族人,中断140余年后,2019年首度举行海祭、丰年祭,海祭族人在壮围海边一起牵罟。(黄子明摄)

世居宜兰壮围奇立板社的宜兰县噶玛兰族发展协会理事长潘子淦(右起)不会讲族语,但亲自带着两位儿子潘学儒、潘冠霖,在偕天明指导下认真学习木雕。(黄子明摄)

宜兰县噶玛兰族发展协会理事长潘子淦的女儿潘静慧(右),跟着父亲及两位兄弟学习木雕,她跨坐木板临摹台大人类学博物馆藏噶玛兰传统木雕图腾。(黄子明摄)

宜兰县噶玛兰族发展协会理事长潘子淦的女儿潘静慧(右),跟着父亲及两位兄弟学习噶玛兰传统木雕。(黄子明摄)

宜兰县噶玛兰族发展协会理事长潘子淦的女儿潘静慧(右),跟着父亲及两位兄弟学习木雕,她靠着木板临摹台大人类学博物馆藏噶玛兰传统木雕图腾。(黄子明摄)

宜兰壮围的奇立板社噶玛兰族人在东港村海边搭建一座祭台,当成以后族人祭仪场所。(黄子明摄)

宜兰壮围的奇立板社噶玛兰族人在东港村海边搭建一座祭台,当成以后族人祭仪场所,旁边也种植许多香蕉,将来要做为复振香蕉丝编织工艺的原料。(黄子明摄)

宜兰壮围的奇立板社噶玛兰族人在东港村海边空地种植许多香蕉,将来要做为复振香蕉丝编织工艺的原料。(黄子明摄)

世居宜兰壮围的奇立板社噶玛兰族人,中断140余年后,2019年首度举行海祭、丰年祭,他们在东港村海边搭建一座临时祭台。(黄子明摄)

花莲县噶玛兰发展协会理事长潘朝成(族名木枝.笼爻,左)居间促成《kirippoan记忆与传承》计划,他亲自向宜兰族人解说多年来搜集记录的相关资料,还一起随着偕天明学习木雕。(黄子明摄)

花莲县噶玛兰发展协会理事长潘朝成(族名木枝.笼爻,左二)居间促成《kirippoan记忆与传承》计划,他亲自向宜兰族人解说多年来搜集记录的相关资料。(黄子明摄)

宜兰县噶玛兰族人今年开始执行《kirippoan(奇立板)记忆与传承》计划,族人专注聆听关于噶玛兰族文化介绍简报。(黄子明摄)

宜兰县噶玛兰族人今年开始执行《kirippoan(奇立板)记忆与传承》计划,族人在种满香蕉树的空地下学习传统木雕。(黄子明摄)

世居宜兰壮围的奇立板社噶玛兰族人举行丰年祭,花东族人(中)返乡参与祭典,受到族人列队欢迎。(黄子明摄)

世居宜兰壮围的奇立板社噶玛兰族人举行海祭,族人在壮围海岸边插上肉串祭拜祖灵,远处可见龟山岛。(黄子明摄)

从花莲丰滨乡到宜兰壮围乡近160公里,车行时间约3个多小时,但自18世纪末因汉人移垦入侵,加上反清遭官方追杀及勒迁,被迫分居南北两地的噶玛兰族人,传统语言和文化分别不同程度流失,如今外逃族人后代重回故乡,协助原乡族人学习族语、祭仪与工艺,一趟文化复振之路走了200余年。

早年留在宜兰原乡的少数族人及其后代,因遭汉人文化与权力压迫,逐渐流失族群身分与文化主体性,有人甚至不愿承认或不知自己为噶玛兰族身分;远走他乡族人原已在奇莱平原(今花莲)重新立足,1878年爆发加礼宛事件,在与撒奇莱雅族反清行动中,族人死伤大半,少数逃逸族人四散隐身阿美族社群,后来集中在花莲的新社、立德、佳里宛,及台东的樟原、大峰峰等部落,文化保存相对完整,近年持续推动族语、祭仪及传统工艺学习,并积极与宜兰族人交流。

2019年,世居宜兰壮围的奇立板社族人,在中断140余年后首度举行海祭(Sepaw tu lazing)、丰年祭(qataban),时年91岁头目潘英才亲自与族人一起牵罟,花东族人不仅返乡参与,也在祭仪仪式予以协助;噶玛兰族奇立板社所在的宜兰县壮围乡东港村,靠海空地近年种起香蕉丝编织所需的香蕉树,还有一旁设立中的祭台,展现这项文化溯源传承初步成果。

宜兰县噶玛兰族发展协会去年取得原民会平埔族群聚落活力计划支持,今年首度执行《kirippoan(奇立板)记忆与传承》计划,推动噶玛兰族文化讲座、传统木雕、香蕉丝编织、民族建筑型态调查、耆老访谈等文化复振项目,1980年代复名运动领导人偕万来的遗孀严玉英及子女偕淑月、偕淑琴、偕天明承其遗志,都回到宜兰教授香蕉丝编织与木雕,从工具到基本技法,逐一耐心传授给原乡族人,不会讲族语的理事长潘子淦带着三名子女,在偕天明指导下,依循台博馆、台大人类学博物馆藏噶玛兰木雕照片,认真打稿、雕刻学习失传的祖先技艺;两地族人当年因政治断线,如今又因文化再度接轨。

长年用影像记录噶玛兰族的花莲县噶玛兰发展协会理事长潘朝成(族名木枝.笼爻),1993年知道自己噶玛兰族身分,开始以影像纪录噶玛兰族各部落祭仪文化与生活样貌,此次居间促成《kirippoan记忆与传承》计划,他亲自向宜兰族人解说多年来搜集记录的相关资料,萌生族群自我认同意识,还一起随着偕天明学习木雕,他总在现场用谐趣言语带来笑声,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多些轻松气氛。

1796年汉人吴沙率众进入宜兰武装屯垦,导致噶玛兰族文化与社会结构近乎瓦解,当年被迫出走反为族群命脉留下生机,如今多舛命运有了转折,除了文化复振,已然成为第11族原住民族的他们,持续争取回归原住民身分认定,讽刺的是,宜兰原乡的族人,反而没有人身分登记为噶玛兰族,民族灵魂重建显然还缺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