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华文化的格局解决两岸问题

(图/央视)

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全国人大做任内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到今年对台工作的建议时,除了重申坚持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反独促统、和平发展,他还强调,「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同心共创复兴伟业。」其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是过去工作报告中少有的,成为新亮点。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日前访问大陆时,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也向他表示,今年北京将举办首届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可见在疫情过后两岸恢复交流之际,文化交流将会是重点中的重点。

近年来北京意识到台湾推动的去中国化运动使两岸关系渐行渐远,于是开始重视文化活动在交流中的重要性。2008年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的场合提出六点对台政策方针,其中就提到要「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并认为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他还把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作了区隔,主张「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在马英九政府时代,两岸文化交流频繁,一度研议签订文化交流协议、互设办事处。民进党政府上台后加上疫情因素,文化交流活动因此戛然而止。

中共对于两岸文化交流固然有其政治目的,过去台湾社会并不排斥,除了文化的亲近性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台湾社会仍对自身文化的深度与多元充满自信,台湾的学者、出版品乃至流行文化都在大陆广受欢迎。

但时过境迁,大陆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已取得丰富成果,台湾受制于市场规模与自我设限,文化影响力大不如前。若加上政治因素干扰,两岸文化交流一时之间很难回到过去的盛况。所以要恢复文化交流,特别是强调中华文化的弘扬与复兴,就不能流于进香团式的行礼如仪,也不能是诗云子曰的炒冷饭,而是透过开放的论辩对话对中华文化进行重构与转化,用继承且创新的中华文明建构新的两岸关系。

美国政治学者白鲁恂很早就在他《中国政治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伪装成民族国家的文明,这一文明在近代迫于自身的弱小,而不得不试图将自身塑造为国家,以融入欧洲构建的、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体系。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也指出,中国的国家观是文明认同,西方国家则是民族认同的。

中国从文化融合与社会交往的角度出发,建构一套自内而外家国天下的政治秩序与多层认同。这套政治秩序与当代西伐利亚国际体系有许多扞格,但对两岸关系也不无启发之处。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秩序观或许可破除现代民族国家主权观念的僵固性,这不是要恢复天朝秩序,而是在无政府状态的近代西方万国体系观念中注入文明与秩序,以文化的相互尊重融通交流取代文明冲突与强加,以大国责任与区域合作规范大国冲突。两岸若能共同研拟出内外适用的新论述体系,不仅可化解两岸纷争,亦可供新兴国家解决种族争议与区域矛盾的参考。

两岸矛盾部分来自制度差异。极权主义不是中国传统,而是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恶性副产品。美式民主在资本的腐蚀下也千疮百孔。中国政治治理是领有天命道德正当性政治符号的皇权与拥有智识掌握治理能力的官僚仕绅阶层的双元共治,这设计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文化中最可贵的理性人文主义。如何将这种理性人文主义重新转化成现代政治实践,将是中华文化的新任务。两岸文化交流的格局不只是解决两岸问题,也要解决中国大陆的问题,甚至全人类的问题。(作者为退休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