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动「5」保庇!立委、病团合推运动处方 助癌友重返健康

民进党立委王正旭、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谢政毅亲身体验运动处方。(癌症希望基金会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国内每年有1.2万人确诊癌症,随着医疗进步,存活率已提升,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罹癌后依旧可以有亮丽人生。虽然多数癌友都知道要运动,但近8成偏好走路,显示虽然有动但并非「动得有效」。立法委员王正旭、癌症希望基金会提出「癌后运动处方、有动『5』保庇」主张,希望政府超前部署,整合医院与社区的资源帮助癌友。

癌症治疗科技日新月异,全癌症的5年相对存活率从民国91~95年的40.7%,进步到106~110年的62.1%,使得癌症治疗的焦点,从消灭危及生命的癌细胞,进一步延伸到癌后的康复。美国癌症协会、澳洲临床肿瘤学会等国际学会共同发起「运动即良药」,指出癌后运动应纳入癌后追踪阶段的「处方」之一。

为呼应此诉求,癌症希望基金会提出「癌后运动处方、有动『5』 保庇」主张,强化癌友「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功能」5大核心能力,重建其身体机能,有效提升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整体康复效果,这样动起来才能真正「有」保庇。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谢政毅表示,癌症希望基金会花费两年时间了解国际趋势、调查台湾病友现况,透过实作经验的调整修正,推出癌后运动处方,希望能将运动训练融入癌症照护,透过物理治疗师的身体评估以及经认证的教练共同协作,也让癌友为自身健康负起责任,维持健康生活。

民进党立法委员王正旭指出,因应赖清德总统2030年「健康台湾」三支箭的政策目标「癌症死亡率要降低三分之一」,除了癌症筛检、癌症治疗要做得好,癌后康复阶段也非常关键。他呼应「运动即良药Exercise is Medicine」主张,强调在癌后康复阶段中的「癌后运动」与「癌后追踪」两者应该同样受到重视。

规律的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如乳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癌症的发生率,目前,王正旭希望政府也能在癌友运动政策上「超前部署」,整合医院与社区的资源,盘点中央与县市相关资源,加强跨部会合作,确保癌症病友在康复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在台湾,多数癌友都知道要运动,但谢政毅指出,根据癌症希望基金会与高雄医学大学运动医学系合作的研究调查, 癌后病友虽然有「动起来」,但近8成偏好走路,有动但并非「动得有效」,且有将近6成的病友并没有得到医疗人员建议运动的提醒,其余4成的病友虽有接受医疗人员建议,但建议方式大多是「走路」,显示医疗人员对于癌友运动的了解仍有局限,并未意识到应有复健、教练跨专业的接轨。

谢政毅表示,病友的运动障碍原因,超过4成是因为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但国际文献却显示了运动可以降低癌症治疗后的中长期副作用,如疲惫、淋巴水肿、改善睡眠、降低焦虑忧郁。物理治疗师林昭印指出,癌友在治疗后运动常面临「3不知」,不知何时动、怎么动、找谁动。NSCA美国体能协会官方讲师林冠廷特别强调,癌友运动不是只有动这么简单,需要〝动之有道〞,针对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等五大核心能力加以锻炼,才能达到有效的运动。

卵巢癌患者高小姐说,即使自己身为健身教练,但罹癌后的也同样面临「3不知」的运动障碍。得知基金会推出「癌后运动处方」后,就加入担任志工,陪伴病友训练,目前已是认证过的教练,期望能帮助更多癌友在康复路上走得更好及更久。

癌症希望基金会2022年起即与运酿总教练林冠廷合作,规划为期3个月共12堂的癌后运动处方课程,迄今参与的癌友累计已20梯次,课程内容包括不同肌群与反应力的训练,让癌友能循序渐进强化体力,癌友课后维持运动习惯的比例已达85%,疲惫程度与整体生活品质透过相关量表均显示获得改善。

另外,癌症希望基金会也特别推出「癌后运动处方」训练教练认证课程,整合超过20年的医学和运动临床经验的专业团队,培育出首批18位专业运动教练,并将教练名单置于「台湾癌症资源网」,并且同步推出线上「希望健身房」,使课程结束后的癌友们可透过这个管道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