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住沒錢可養老?4住房模式讓長輩安居不愁生活費

台湾目前主要有以房养老、留房养老、共居养老、卖房养老等退休住房模式,可视个人经济程度选择。 图/曾原信摄影

许多人打拚一辈子,到退休时发现此生最大资产就是房子,但台湾现有的「以房养老」有诸多限制,无论是民众申办或是银行承办的意愿都不高,如果不使用政府推的以房养老方案,我们的房子,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拿来安顿后半生?靠房子养老,势必成为这一代退休族该思考的事。

台湾各年龄层拥房率。 图/张瀞文制表

「如何用房子养老」是这一辈退休族的功课,而四、五十岁辈的烦恼却是「要不要买房保障后半生?」

在为弱势找房租屋的非营利组织「崔妈妈基金会」的办公室里,有很长一段时间「要不要买房?」成为社工们午间餐桌最热话题,在这间办公室,拥房比率远低于全国同年龄平均。

这几年,他们有人买了房,漂泊的心终于安定;有人在犹豫中房价又涨了,至今租屋;也有人用其他方式为自己的老后安居努力。

许先生家住台北市蛋黄区,同社区同坪数日前交易金额约三千万,他想起卅几年前四百万元购入的小宅,现在已变成千万豪宅,价格高到连自己都买不起。没其他投资的许先生曾想过,日后养老看病需要钱,好歹还有一间房,但细想不对,人生最大资产就是这间房,如果卖了要住哪呢?

房产是这一代六十五岁以上者「最大资产」,许多人不一定存了养老金,却在年轻时打拚买一间房。根据主计总处的人口及住宅普查调查,二○二○年全台六十五岁以上拥有住宅者高达八十九%,拥宅比率是所有年龄层最高,其中多数人像许先生,虽有房子,却只有一间,且现正住在其中。

房子可用哪些方式转为资产,让我们后半生既不会流离失所,又因为房子取得生活所需费用?

馨传不动产执行长何世昌分析,台湾目前主要有几种退休住房模式,包括以房养老、留房养老、共居养老、卖房养老等,可视个人经济程度选择。

高龄者在健康时期,应为自己规画安居,并保障退休后生活资金所需的老后居住模式。 图/本报资料照片

以房养老 适合仅一栋房

各界较熟知的「以房养老」,就是将持有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在贷款期间内,银行每月拨付养老金,保障退休后生活资金所需,例如价值两千万的房子申办卅年,每月约领两万多至三万多元;好处是房子虽抵押给银行,仍能继续住在家里,不用转换环境,适合仅有一栋房的银发族。

留房养老 财产安养信托

「留房养老」则是安养信托的一种,主要对象是手上有两间房的民众,可到银行申请信托帐户,将财产交给银行出租管理,定期定额领生活养老费;身为「包租公」的银发族,也可透过与银行和包租代管业者的合作,来把关房客。

共居养老 青银互助互惠

若手上只有一间房时,可试试「共居养老」,长辈将多余空房出租给年轻人,或几位志同道合好友,同住一个屋檐下,共同分摊生活费用,达到互助互惠,彼此照应的目的。

卖房养老 大宅换两小宅

何世昌说,当人生资产只剩一间房时,又需要多一点的生活费用,「卖房养老」可能是较适合方式;因许多银发族的儿女各自成家后,也不需太大生活空间,像大宅换小宅、一大宅换两小宅、市区换郊区等,将房屋出售,找坪数小或房价较低居所,出售后的价金所得,就用来当退休金,或可另多买一间小宅,用来收租。

「不动产不要真的不动,要活用。」何世昌说,如果不想卖房,也可从房子增贷出一笔资金,规画投资理财,不过好地段的房子才会有好的退休金,若房子先天不良,不容易期待一个老后富裕的生活品质。对持有者来说,房子虽是自己的,但最后也会变成他人的,建议规画时先与继承人沟通,避免家人为房事伤感情。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