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比直接买还要贵!“双十一”引消费者吐糟
预售比直接买价格贵;购买取暖器,三天内售价直降百元;到了退差价环节,标准不一,只能不了了之……今年的“双十一”正在进行,多位合肥市民与记者分享了购物遭遇。10月29日,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民分享“避雷”攻略,也有网民自发建起分享群,互相交流促销信息和满减策略。
预售比直接买贵
“我记得最早的‘双十一’是拼手速,慢了就被抢光了。”合肥王女士介绍,之后平台推出了预售,先付定金再结尾款,“价格便宜,保证有货还有赠品,到货的速度还快。”
今年“双十一”,王女士看好了一款猫砂,支付40元定金。10月21日,王女士支付尾款,两袋猫砂实付301元。10月22日,同事直接购买此款猫砂,两袋到手仅264元。“那我付定金的意义是什么?”
“我直接退了重拍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折腾来折腾去,“优惠怎么计算的,一脸懵。”
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也有网民反映类似遭遇,有网民直言“我也是那个大冤种,付完尾款发现降价了,客服让我退款重新拍,气死我了。”
售价三天内降百元
“3天内便宜了100多元。”合肥吴女士告诉记者,10月22日,其在一平台购买一台小型暖风机,实付322.15元,“当时在各平台比价,这个平台自营,且价格最优惠。”
10月25日,吴女士无意中发现,同平台同商家的该款暖风机降价为222元,与其购买当日差价100多元。对降价的原因,客服解释为“补贴的价格有变动。”
吴女士庆幸地是,该商品支持价格保护,“最后退了100多元。”她表示,对暖风机这类电器,下单前慎重筛选品牌和型号,多方比价,“虽然钱退了,但价格频繁变动,差价这么大,如果我没有看到,也就吃闷亏了。”
退差价标准不一
“退差价的标准不一,有一单就没退成。”合肥李女士向记者吐槽,“双十一”前,其购买一双女士运动鞋,实付292元,商家表示保价“双十一”。10月21日,该平台“双十一”活动开始,同款鞋凑单后显示实付款需278元。
“差价不大,但能省一点是一点。”李女士向客服提出退差,客服要求重新下单后不付款,核实后退差。“我看到差价是晚上,第二天提的退差价。”李女士表示,满减券已经使用,再下单已没有优惠价格,退差价也就不了了之。
李女士告诉记者,此次“双十一”购物,其屯了常用的日用品,价格相对实惠。“但此前买的还没用完,在保价期内。”她吐槽,就其体验,每个商家退差价的标准不一,有的要求提供原订单截图,申请退差价时的价格截图,有的则要求确认收货好评后才退差价。
中消协:价保规则勿异化为新“数学难题”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称中消协)发布的《2023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存在五大问题之一,即为“最低价”宣传不属实,商家宣传预售商品的价格为活动期间最低价,但消费者付完尾款却发现商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
中消协《2024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也指出,消费者吐槽的主要集中点,包括售后维权、价格争议。该《报告》同时提到,本次“618”大促活动持续时间较长,不同轮次,不同平台、主播、店播折扣不同,导致商品出现价差,一些消费者对优惠力度浮动太大不满,也有消费者对保价规则提出异议。
中消协指出,面对“618”等大促活动,越来越多人更倾向理性消费,注重品牌、质量等带来的良好综合体验。建议监管部门持续对平台、商家、主播等进行规范,呼吁平台和商家对保价规则尽到提醒和告知义务,力求内容明了、不玩套路,为消费者提供实打实的价格保障。监管部门也需积极发挥作用,比如对不同平台和商家的价保规则进行协调,以免价保规则异化为新的“数学难题”。
针对类似的消费遭遇,10月29日,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有网民分享“避雷”攻略,也有网民建起分享群,互相交流促销信息和满减策略。
“没办法,作为消费者,货和价都要比三家,现在还要时刻关注即时价格。”李女士表示,既然一人力量有限,集体的智慧总能薅到一点商家的羊毛。
大皖新闻记者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