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聚广州,纵论钢结构和金属结构的创新与发展

近日,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和广州大学主办,广州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广东省钢结构协会共同承办的“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8届(ISSF-2024)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广州大学副校长傅继阳,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石永久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广州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谭平主持。共有来自全国结构工程和钢结构领域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九届三次理事会议和第十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完成理事换届,表决确立新一届理事211人、常务理事49人、秘书长1人、副理事长12人和理事长1人。

学术交流会环节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周绪红教授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要明确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工科教育的核心问题,深刻理解跨学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教育是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要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需求与创新、管理与协作等多种要素相结合,推进土建类人才跨界培养,构建共享型“学术共同体”平台,打造“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新工科教育平台。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郝际平教授指出,当前钢结构发展超乎寻常,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要建立系统思维促进钢结构的高质量发展,在钢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融入钢结构理论的持续发展和钢结构教科书的更新演化。

北京工业大学张爱林教授认为,自主培养钢结构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并对标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自主培养钢结构创新人才的系列工作尝试。

华南理工大学王湛教授指出,结构智能化设计要力争实现“算得准,算得快,算得好”的目标,并展望智能算法辅助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和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广州大学副校长周云教授等作了21场大会特邀报告、15场分会场邀请报告和30场分会场报告,与会专家围绕近年来在钢结构和金属结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和新进展进行了学术分享和技术交流。

在教学研讨会环节,广东工业大学何嘉年教授等就钢结构课程的创新、改革和建设以及钢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作报告。在研究生学术沙龙环节,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8名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并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广大宣图丨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