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族藩篱中实现明星梦

传记文学《美国硬币上第一位好莱坞杰出华裔女星─黄柳霜》

十九世纪中叶,华人大批移居美国。由于华人勤勉不懈,占有其他族群劳工的大量工作机会,冲突与不满频仍;再加上华人特殊的文化、宗教、习俗及生活方式,引起美国人对「黄祸」的恐惧,国会为此通过一项前所未有、为特定族群立下的歧视法案,即《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一八八二至一九四三年),禁止华工入境美国,长达一甲子之久。

美国华人在种族歧视与被排斥的社会中,为求生存,只得在美国社会边缘,从事白人不愿意做,被视为肮脏低贱的洗衣工作。大多数的第一代华人洗衣工,于美国各大中国城中,筑起一道名为种族隔离的高墙,默默地度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单身汉生活。即便有幸能与家乡妻小在美国团聚者,往往因其后代在卑微的洗衣环境下成长,饱受阶级复制所迫,难以改变困境,鲜有崭露头角的机会。然而,身为洗衣工二代的黄柳霜,她不畏困境,在排华严峻时期,仍试图突破种族桎梏,渡过艰辛难忘的童年生活。

一九一四年,黄柳霜九岁时已喜欢上电影。与此同时,美国的电影产业开始从东岸西迁至洛杉矶一带。中国城,在当时的美国人眼中是神秘之地,充满异国情调,很能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因此,早期好莱坞电影公司时常在中国城的几个街区取景拍摄。黄柳霜很快就迷上好莱坞电影,时常逃学去偷看五分钱影片,并决心日后要从事电影演艺事业。

一九一○年代及二○年代的美国娱乐事业逐渐崛起,为了赢得美国大众喜爱,电影和电台的表演形式日趋多元,尽管资金有限,演员角色固定,却也因此为美国华人妇女在演艺界中找到工作。十一岁时,黄柳霜因外型亮丽被制作人选中,开始让她参加配角的训练。十四岁那年,黄柳霜首度在电影《红灯笼》(The Red Lantern,一九一九年)中亮相,尽管只是一个拿灯笼的女孩子角色,这个角色却坚定了她通往好莱坞大门的决心。

一九二一年,黄柳霜十六岁,第一次以正式演员演出电影《人生》(Bits of Life),在片中饰演「妈妈」的角色,其超龄且出色的演技,让她登上美国电影杂志的封面。一九二二年,美国电影首部以特艺七彩(technicolor)技术拍摄的电影《海逝》(The Toll of the Sea),黄柳霜受邀出演,剧中饰演中国少女「莲花」(Lotus Flower)一角。她在片中饰演被美国情人抛弃的中国女子,精湛的演出,使她一炮而红。

黄柳霜以东方女性特有的含蓄肢体语言,生动细腻地将「莲花」这样一个无力与社会抗争的东方女子,完美呈现于银光幕前。她竭尽所能地表达出心灵深处的真情,也因着她纯熟的演技,让饰演对手戏的白人男星显得相形逊色。

即使《海逝》已证明她的演技实力,但在一九二○年代的好莱坞影视圈内,美国少数族群并无容身之处,更遑论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黄柳霜,既不可能摆脱娇艳、算计的黄种女性刻板形象,更无法演出一个美国女性的正面角色。

好莱坞以她细如弯刀的柳叶眉、齐平的浏海,以及浓妆艳抹的「中国娃娃」形象作为宣传。至于黄柳霜在剧中的深情演出,却被媒体解读为「风骚」与「矫作」,而「莲花」也被影业视为一个为了赢得西方男性的「爱」而殉葬的东方女性。美国影评者甚至以《黄祸!中国入侵萤幕》为标题,否定黄柳霜在萤光幕前的努力,这一切都让黄柳霜感到委屈、不解。

纵使演技精湛,黄柳霜的片酬仍远低于同层级的白人演员,制片商虽常将她作为主角进行宣传,无非是利用她「代表东方的万种风情」的形象。在电影中,为了迎合白人观众的喜好,她的镜头依旧是一个香艳十足,浓妆艳抹,美艳如毒蝎,不配得到白人情人的一个「吻」的女性,其结局总以「死亡」收场。

即令黄柳霜正式迈入演艺事业的高峰,也因为美国社会弥漫着种族歧视的氛围,黄柳霜的角色始终被归类为具有异国情调、魅惑、妖娆的角色,以供白人男性赏玩。这类影片拍摄手法中,不乏故意塑造中国女性,总是被白人男子的「骑士魅力」及「阳刚气息」所吸引,有意丑化、贬低在中国城中操持女性洗衣工作,缺乏「男性气概」(manhood)的中国男性。

于一九三○年,黄柳霜曾接受《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访问时表示,她已经厌倦了长期以来饰演的角色,她认为中国人不是像萤幕上所呈现的恶人,也不是残暴、噬血、阴狠的坏人,而是拥有比西方更具古老文明的高尚人种。而她想饰演的角色,无非是一个正常的中国女子罢了!黄柳霜的华裔身分,因为正值美国排华(一八八二至一九四三年)之际,这个心愿,始终无法如愿。(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