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者:新全球化 将冲破疫情和政治藩篱

全球化将冲破疫情和「美国优先」等政治藩篱。图为4月6日美国纽约医护人员将死亡患者遗体推出医院。 (新华社

大陆社科院和平发展研究所长廖峥嵘15日在陆媒环球时报撰文指出,新冠疫情导致全球贸易陷入某种程度停滞,但基于政治互信的新全球化将冲破疫情和政治藩篱。

文章称,政治互信有助于解决全球化的4个关键问题:降低国家安全疑虑,相互降低甚至取消关税和各种壁垒。支援国际机制的协调,必要时接受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仲裁结果。主动适应全球化分工要求,为国内受损群体提供扶助和保障。维护基于共同规则的全球经贸秩序,这意味着需要一个强有力领导方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廖峥嵘认为,全球化真正考验不在疫情。从长期看,公共卫生危机甚至战争这类突发事件均不会对全球化大方向产生影响。一个世纪以来,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四次「全球大流行病」,全球化遇到过许多阻碍,但一直在曲折中发展。

文章表示,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它符合各国发展利益。一项针对40国的调查发现,如果停止跨境贸易,全球最富有的消费者会丧失28%的购买力,但最底层的10%人口会丧失63%的购买力。另有研究显示,与世界经济融合度较深的国家,经济效率也较高。总体而言,无论穷国富国均从参与国际分工中获得了净收益,但这些收益的分配在国家之间、国内不同部门阶层之间远没实现公平公正

廖峥嵘说,全球化的未来在短期内要看疫情防控发展态势,但长期看还是取决于各国在政治上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挑战

当前的挑战在于,由于美国推行「美国优先」并宣布世界进入大国战略竞争时代,支持全球化的政治能量正在瓦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大流行」袭来,在全球最需要政治共识时候,大国深陷地缘政治角力无法自拔,以致《经济学人》感慨,「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全球化正走向终结」。

文章强调,正如历史不会终止于冷战结束,全球化也不会止步于美国主导下形成的模式。推动全球化的技术变革、发展需求和全球共识仍然存在,虽然支持和保障全球化的政治能量在消退,但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冷战时代的经验看,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力量会不断寻求冲破政治藩篱,曲折向前并形成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