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者:美国将「回归」全球化或许是个错觉
大陆学者指美国将「回归」全球化或是个错觉。图为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仪式在华盛顿举行。(新华社)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程亚文13日在《环球时报》撰文指出,美国政府将在一周后权力交接。有关拜登政府未来内外政策的讨论和预期将会逐步得到验证。在这些讨论中,一种说法认为拜登将对川普政府诸多举措「清零」,甚至将美国内政外交政策「恢复」至川普执政前的状态,这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回归以往的全球主义和多边主义。这或许是个错觉。
程亚文表示,美能否「重启」全球化备受关注。很多人对川普政府的「逆全球化」操作备感失望,认为这不仅恶化国际关系、加剧世界政治紧张,也进一步撕裂美国社会、强化政治纷争。现在拜登有可能重启全球化和多边主义,这重新点燃了他们的希望。
程亚文认为,无论拜登曾经多么认同欧巴马时期美国的内外政策,经历过去4年,今天他所面对的也已是新现实。虽然川普即将卸任,但「川普主义」仍广泛存在于美国社会并将继续作用于美国政治,这不是拜登想回避就能回避的,因为「川普主义」折射了当今美国需要面对的不少真实问题和挑战。
程亚文称,过去4年川普政府的所作所为,客观上已将一个关键性问题带入美国话语场,那就是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对美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相反?这就需要重新理解「全球化」。
程亚文,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主动帮助欧洲原殖民国家重建工业基础,向冷战前沿战略要地的盟友单方面开放市场,以及后来接受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都是同一逻辑在不同时期的类似演绎,这也是过去一些年间「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这一话语的由来,以及全球化、多边主义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实质所在。
程亚文说,战后一段时期内资本与政治在美国的协力共进关系,正是在过去一些年的全球化进程中被侵蚀的,简单回到以往的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意味着政治进一步被资本所驾驭,这对美国内政外交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重。
全球化有其成本,在不少美国人看来,在这一轮全球化的初始和展开中,美国曾为实现冷战的政治目标和「规制」中国,主动出让市场和放松对资本的管制,但损失是美国自身实体产业的衰败和竞争力的弱化。这个成本,美国今天还愿意或能够承受吗?
程亚文强调,全球化不再可能沿原有轨道继续下去。拜登政府在进行政策选择时的限度,很大部分就来自全球化的限度。他或许还会重拾「全球化」「多边主义」这些概念,但非常可能的是,这些旧词语将被添加进新的内涵或被「基因改写」。与4年前相比,拜登在今天看到
的美国和构想的美国未来,都应该已发生些许变化,这决定了他虽然会部分承继欧巴马政府时期的政策,但又不得不因应新的形势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