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850米养护天路(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海拔4850米,朔风劲吹,白雪纷飞。

2006年,伴随着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通试运营,24岁的我来到唐古拉山,开始了“铁路医生”的职业生涯。这些年来,黝黑的脸庞时光留给我最明显的印记

铁路穿越千里高寒冻土区,当年的线路上,大量的维修补强工作需要落实。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和同事加班加点,饿了就吃馒头榨菜,渴了就把雪水饮料,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晚上回去手肿得连筷子都抓不住。

高原冻土地段线路维护是世界性难题,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会对线路安全造成影响。在这里,养路工首要任务是严密监测温度湿度及其他气象因素变化对冻土路段的影响,随时发现和排除问题。特殊条件下,更要做到零误差,只有铁路安全,我和同事们的心里才踏实。

从青藏铁路的望昆站到可可西里站是我负责的区域,116公里的距离,一个月至少得检查两遍,每一遍都得靠双脚走下来。一个月下来,报废两双鞋的情况很常见。

还记得2014年初,青藏线唐古拉地区突降暴雪,青藏铁路个别地段发现积雪上道、线路被掩埋。接到险情报告后,我和同事协调清雪作业机具,迅速赶赴现场,投入整修工作中。险情排除了,我们终于放下心来,这才发现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

越是艰苦,越是要创新。14年来,我和同事先后完成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进一步提高软轴固机的捣固质量等多项成果……一项项创新成果,提高了检查线路设备、处理线路病害效率,为我们养护天路提供了坚实支撑。

格拉线见证了我的成长,也历练了我的技术。我知道,它承载着青藏高原各族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梦想。闲下来的时候,我最喜欢到路边火车,因为那一列列远去的列车上,既有我的守护,也有我的远方……

作者为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本报记者贾丰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