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奖中淬炼 在写作路上精进

作家平路曾获第十届时报文学奖,创作生涯屡屡进行文字探险。(本报资料照片

陈栢青曾获时报文学奖小说散文首奖持续不断创作之路。(本报资料照片)

作家吴钧尧曾获第廿二届时报文学奖,他喜欢参加颁奖典礼,逼视自己面对黑暗。(吴钧尧提供)

文学奖究竟有什么魅力?作家吴钧尧认为,「通往文学的殿堂是残酷的,需要对手、需要竞争,就像是成长都要经过淬炼。」

第41届时报文学奖于12月12日周六下午举行颁奖典礼,最终名次将在当天揭晓。虽然文学奖常被视为文学新锐崭露头角的竞技场,不过对许多已在文坛有丰富著作的作家而言,文学奖仍然是绽放奇花异草的殿堂,具有无比的魅力。

曾获时报文学奖小说奖和散文奖首奖,也当过许多文学奖评审的作家陈栢青就表示,借由文学奖的正向回馈,感觉到自己「好像有一点进步了」。作家吴钧尧则把文学奖视为砥砺自我的手段,「通往文学的殿堂是残酷的,需要对手、需要竞争,就像是成长都要经过淬炼。」

陈栢青:感觉自己在拔河

陈栢青表示,大学时受到老师张曼娟鼓励,开始写作,一开始投文学奖是为了「赚钱」,不过写了之后,就深陷文学的魅力中,「我当时完全不认识文坛的人,也不晓得一篇文章长什么样子,但投文学奖的时候,有些得奖,有些没有,我会感觉自己像在拔河,好像有一点进步了。先不论奖金,文学奖是容易产生正向回馈的场合,也只有文学奖,评审会毫不留情的打磨眼前的作品。」

文学奖曾经是吴钧尧心里的痛。原来某一年的时报文学奖颁奖典礼,邀请每个奖项的五名入围者到典礼现场,才揭晓得奖名单,「那天出发前我正好接到通知,说我的小说获得中央日报文学奖第一名,忍不住心里也对时报文学奖有了期待。」

没想到那次吴钧尧榜上无名,另一位一起陪榜的入围者是作家朱国珍,「有趣的是,得前三名的那几位,后来好像没有继续再写,而我和朱国珍一路写到现在。隔年我再参赛,才如愿得到时报文学奖。」

吴钧尧:在典礼感受光与热

吴钧尧透露,在得到文学奖肯定之前,即使只是投稿,没有入围,每年收到邀请时,依然会造访颁奖典礼,「除了喝咖啡蛋糕,更重要的是去感受现场。虽然看到别人走上舞台、发光发亮,对应台下的我好像很孤单,但每次这样逼自己面对黑暗,就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吴钧尧自认并非早慧的作家,「但勤能补拙。那时我一年会写至少10篇作品,等文学奖时间到了,再依照字数分配哪篇投哪个奖,得奖的可能只有两三篇,没得奖的一大堆。我也拚命写作投稿,投稿投到只要一摸信封,就能知道收到的是退稿稿纸还是上了报的报纸。」

吴钧尧认为,参加文学奖,才能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当年我根本不奢望自己能得奖,而是希望被看到,被评审点评到,最大心愿就是进到决审,得到几句评审意见。」

作家平路也曾表示,对一个还不清楚自己能不能写的新人而言,投文学奖,作品被评审阅读、给予回馈,甚至读到其中作者都未能理解的意义,「即使没有得奖,但作品被读到了、传达出去了,对于作者而言,就是一个很大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