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组”变“债务重重”,这类骗局曝光!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漫游 上海、北京报道

随着网络借贷越来越方便快捷,部分借款人却因“以贷养贷”而负债累累。

近期,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打着“债务重组”“债务优化”旗号的中介信息,诱导消费者“借新还旧”或申请高息过桥垫资的套路,进一步加重了借款人的包袱。

所谓的“重组”和“优化”不仅隐藏着高额收费陷阱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还可能导致消费者被诱骗实施诈骗等犯罪行为。

对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债务重组”的本质及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三类人群容易陷入“债务重组”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了解到,王丹(化名)在大学期间想买一部手机,在平台借款8000元,分12期还款。起初还能按时还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务逐渐增加,为此王丹开始以贷养贷,导致原本的8000元债务变成了8万元;李萍(化名)则是通过多个信用卡透支倒贷,现在欠款已经达到了60多万元。

王丹注意到,互联网上有帖子表示可以通过“债务优化”缓解高负债压力,也由此成为“债务优化”的受害者。

类似王丹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兴起,各类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平台以贷款门槛低、手续简便、放款速度快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这种看似“便捷”的借贷模式却将借款人推向债务的深渊。

记者了解到,从2023年开始,“债务重组”这项业务悄然在全国遍布开来,不少贷款中介摸清路术后开始招兵买马大力拓展,并称之为“朝阳行业”。

上海市兰迪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李海波律师向记者分析,关注“债务重组”的客群主要有三类:一是负债较高的个人,特别是那些信用卡透支、个人贷款、房贷等多头负债的消费者;二是信用记录不佳的人群,这部分人由于信用记录不良,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容易被不法中介所利用;三是急需资金周转的企业主,一些中小企业主因资金链紧张,急于解决短期资金问题,容易被不法中介的“快速解决方案”所吸引。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安光勇亦认为,“债务重组”主要面向负债较多、财务状况困难的消费者,尤其是那些面临信用卡、消费贷款等还款压力的人群。这些个体通常在经济下行和失业率上升的背景下,急需寻找解决方案以减轻债务负担。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信息,这种“债务重组”主要存在两种套路。一是借新还旧。不法贷款中介以“债务优化”“帮助解决债务问题”等名义,为贷款偿还压力较大或已逾期的消费者推荐“无抵押信用贷款”,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并促成贷款机构发放相关贷款,用于“置换”消费者原有贷款。贷款中介根据消费者征信情况收取高额手续费。二是提供高息垫资,收取“砍头息”。不法贷款中介以帮助消费者“养好征信”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向其申请垫资,再帮消费者申请贷款偿还垫资。在此过程中,中介机构首先收取一笔不菲的垫资费,促成贷款后再按放款额一定比例收取高额的服务费。

李海波补充道,“债务重组”的常见陷阱还包括虚假承诺,不法中介常常夸大其“债务重组”方案的效果,承诺能够大幅降低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但实际上往往无法兑现;高额费用,在“重组”过程中,不法中介会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如咨询费、手续费、服务费等,这些费用往往非常高昂;个人信息泄露,在“重组”过程中,不法中介会收集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非法用途,如诈骗、恶意借贷等;合同陷阱,不法中介提供的合同条款往往存在诸多陷阱,如隐形费用、霸王条款等,消费者一旦签字,很难维权。

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

“你以为是解药,实际上是砒霜。”安光勇总结道,面对做“债务重组”“债务优化”的不法中介,借款人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高额息费导致的还款压力,通过不法中介进行的债务重组,其综合资金成本往往远高于正规银行贷款,可能使消费者陷入更大的财务困境;信息安全风险,消费者在与中介合作时需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可能导致信息泄露或被滥用。

李海波告诉记者,“债务重组”的风险还包括法律风险,不法中介的行为可能涉及欺诈、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消费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其中,面临法律风险;信用风险,频繁的借贷和逾期还款会影响消费者的信用记录,使其在未来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

安光勇认为,作为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债务重组”产品的合规审查,确保中介机构的真实性及其提供服务的合法性;提高对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意识,以防止其受到不法中介的诱导。

李海波建议,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提示,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不法中介的诱导;提供透明、规范的金融服务,确保消费者清楚地了解各项费用和合同条款;建立举报机制,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举报不法中介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打击不法行为。

“借款人应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避免参与不正当的‘债务重组’行为;在签订任何合同或协议前,仔细阅读相关条款,以避免潜在纠纷。”安光勇说。

对此,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群众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债务重组”可能带来的风险,切实增强防范意识。一是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虚假宣传和诱导。充分认识违规“倒贷”的风险和危害,警惕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和误导,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平台等渠道推送的“债务重组”“债务优化”“免抵押担保”等贷款中介信息,避免陷入相关陷阱。二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不法贷款中介并非依法取得金融许可证的持牌金融机构,其从事的中介活动主要是了解贷款需求、编制材料、申请贷款的居间行为,并非贷款合同当事方。建议消费者合理评估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做好收支筹划,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符合条件的可以积极申请无还本续贷,并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避免挪作他用,产生违约责任,影响个人征信,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如对有关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官方网站公布的热线等进行咨询核实。三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或被非法利用、买卖,以防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请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