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雄专栏》大罢免运动
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发起「大罢免」,蓝营也发起罢免反制绿营。(本报资料照片)
虽然农历春节将至,台湾政坛并没有休息,政治舞台因「大罢免运动」而风起云涌。无论是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推动的大规模罢免蓝营立委,还是国民党针对绿营的反制罢免,这场「政治对决」正让台湾的民主制度面临一场空前挑战。
罢免制度设立的初衷在于提供选民对不适任民代进行政治惩戒的机制,但当罢免成为政党之间权力角逐的工具,其初衷便受到质疑。民进党将罢免行动包装为「公民自主运动」,但实际操作中,党团主导罢免的事实难以掩盖。当罢免沦为「相互保证毁灭」的手段,这种政治操作不仅耗费社会成本,也破坏民众对民主的信任。
部分声音甚至呼吁扩大罢免权至总统层级,强调这将展现「更大的民主」。所谓的「罢免者人恒罢之」,台湾政坛将永无宁日。
罢免的推动者们似乎认为,此举能汇聚支持者的力量,挽回在选举中失利的局面。但过往经验显示,大规模罢免往往难以获得多数民意的支持。罢免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不仅难以成功,还可能引发反噬效应,导致政党支持度进一步下滑。
事实上,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倘若将政治资源过多投入在彼此对抗上,最终受害的将是整个社会。这种对立不仅破坏了政治妥协的可能性,还可能导致公共政策的推动陷入僵局。
这场政治风暴中,虽然很难找到具备权威与说服力,且能跨越党派分歧的解铃人,但赖清德作为总统兼民进党主席,应该勒马党内的斗鸡。他在多次公开场合强调「团结真有力」,并试图淡化罢免行动的党派色彩。不过赖总统需真正展现领导力,不仅要遏止党内对罢免行动的操弄,更需主动邀请在野党进行跨党派对话,以减少对立并恢复政治互信。
此外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亦应主动扮演稳定力量的角色,避免反制罢免行动升级为报复性对抗。他可借助沟通与协商的方式,表达对民主价值的坚持,并促使双方聚焦于政策竞争,而非政治厮杀。
当前的大罢免风潮不仅仅是一次政治事件,更可能对台湾的民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罢免运动的盛行可能助长仇恨政治与两极化,使政治体系更加分裂。其次,当政治人物利用罢免作为政治工具时,公民对制度的信任势必降低,甚至可能对未来的民主选举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罢免若成功后必然产生补选,这将额外消耗行政资源与社会成本,并可能让地方选区陷入更大的不稳定之中,罢免制度的滥用将使台湾的政治体系无法稳定,国家就难以进步。
面对当前的政治乱象,朝野各方应反思罢免行动的真正意图与后果。民进党若继续利用罢免作为权力工具,最终只会加速其与民意的疏离。国民党亦须谨慎,不应将反制罢免视为唯一策略,而应积极提出政策主张,赢得选民的信任。最为重要的是,政治人物应认识到民主的核心在于协商与妥协,而非对抗与分裂。
(作者为台北商业大学前校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