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统治海底捞的“暴君”

昨天,海底捞发布消息:关停300家门店,调整策略,不裁员。

消息一出,就上了热搜。

食客、看客,评价不一,有褒有贬。

海底捞处于风口浪尖已经不是一两年。

尤其是它那套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许多人都颇有微词。

比如,在海底捞干部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优点是愿意挨骂,缺点是不会辩解。”

一个以服务著称的公司,却是一个“骂”的王国——骂你,说明重视你;骂你,你才能进步。

而统治这个王国的人张勇,也被人称为“暴君”。

想当年,张勇一脚一个将好兄弟夫妻及自己的老婆踢出管理层,掌握海底捞的绝对主宰权。

从穷小子变身亿万富翁时,也成功让所有亲近的人对他敬而远之。

他能随手抹掉客人吐到脸上唾沫,摆出完美的笑脸;也能因为下属随手摘了一朵花,破口大骂。

这段“暴君”养成日记,要从「张勇玩伴的死」开始写起。

01

张勇是四川人,老家在简阳。

出生在七十年代,资源匮乏,张勇小时候家里就很穷。

关于童年,让张勇最受伤的一件事,莫过于玩伴儿的死。

这个玩伴是张勇的邻居,智商有点问题,别人都叫他傻子,但人听话,和普通人也玩得来。

那时,傻子父亲养了母子二人十几年,终究是耐不住乡下穷苦生活,带着行李远赴深圳,从此杳无音信,留下母子二人苟延残喘。

直到傻子母亲再也无法忍受苦闷生活,拿着最后的积蓄买了两包老鼠药,给了傻子一包,面带微笑:“新买的方便面,泡泡就能吃了……”

两个贫穷的生命戛然而止。

傻子的死深深扎痛张勇的心。

后来,张勇回忆是:那种因贫穷产生的无力感,冻得他浑身发抖,但也催生了他掌控一切的执念。

在小学当老师的母亲为张勇的掌控欲助了一臂之力。日子虽然穷,但母亲还是给张勇订阅了《少年报》,也是村里独一份儿。

知识为张勇带来了地位。

在那个小孩子三五抱团的年纪,张勇靠着远超同龄人的见识,成为了同伴中的头头。

他是霸王,却几乎没有亲自打过架,每次动手他就招呼着跟班一拥而上,结果总是大获全胜。

靠见识赢来的地位,让张勇第一次感受到了掌控的快乐。

不过,知识附带的吸引力有限,在同伴里支撑“权力”的最好工具还是金钱。

但是,张勇没钱。

16岁那年,张勇被安排进技工学校学电焊,拿到毕业证后就能靠手艺吃饭。

可一听电焊工的工资,张勇就觉得没意思,从来不好好学。

上学时他不是看杂书就是玩,最后好不容易混了个技师证,被分配到拖拉机厂。

别看张勇不好好学,也不好好干,但他心里注意大着呢。等他攒够了小两千块钱,就果断辞了铁饭碗,准备开始赚大钱——经营赌博机。

02

那是张勇第一次去成都,他看见很多人围在一块儿,那些人疯狂压着钞票,似乎慢人一步就会满盘皆输。

张勇被这人群汹涌的架势震惊了,眼睛也亮了。

要是自己搞一台机器摆到简阳,那钞票岂不是哗哗往自己口袋里流?

至于违法的问题?张勇根本来不及想,他做梦都是钞票。

别说,张勇还真有一套是靠着自己搜集信息的天赋,在报纸夹缝中看到了一则广告,顺着电话打过去,他竟真的找到了那个卖机器的福建人。

福建佬留着长发、仙气飘飘的,在见到张勇第一眼时,就觉得这人不简单。

他将张勇拉到身边,一脸神秘的说道:“小子,这机器原本至少要六千,但我看你是个做大事的人,给我五千,机器归你……

年纪轻轻的张勇哪懂这是骗子常用的话术,见到陌生人如此认可自己,心里非常飘飘然。

这哥们儿,能处!

不过爽归爽,张勇没有忘记自己只有两千块钱的现实。赶忙回家凑钱。

将福建佬视为知己的张勇连价都没还,在吩咐对方先别把机器卖出去后,马不停蹄地飞奔回家。

他翻出家里仅剩的1600元家产,加上自己存的,还差1400元。

此时,一个家中开杂货店的同学听说张勇准备创业,便从店铺钱箱中偷了一把钱,一共600元,给了张勇。

最后,张勇又找隔壁卖烤鹅的婆婆借了800元,就跟帮自己偷钱的“合伙人”屁颠屁颠地踏上了去往成都的车。

可谁成想,这路刚开始走,张勇就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骗子。

那是一个四五十岁的胖子,他拿着块金表,自称家里人住院要贱卖。

张勇的“合伙人”心动了,他咬了一口表链,就信誓旦旦地跟张勇说,是真的。

张勇不懂黄金,可想起帮他偷钱的合伙人,便拿出三分之一的启动资金买下了金表,想着再卖出去。

结果自然是血本无归。

“你就是不懂装懂”,直到今天张勇都没有彻底原谅那个当初帮他偷钱,也让他受骗的“合伙人”。

钱没了,扑克机也没了。

于是,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赌场,多了一个海底捞。

03

被骗后的张勇很快就寻到了一个新生意——倒卖油票。

80年代的中国,汽车加油需要凭油票。

可油票偏偏只发给政府和国营企业的司机,私人想要搞到油票不是件轻松事儿。

张勇从中嗅到了金钱的味道。

张勇仗着自己还有钱,直接举着个大纸牌,正面书“收油”,反面写“卖油”,兴致勃勃的跑到国道边蹲点。

第一天,一无所获。

第二天倒是有辆车停了下来,张勇正打算上去问问情况,谁知那解放车的窗户慢慢摇下,司机瞥了张勇一眼,张嘴就是一口唾沫。

后来张勇才知道,收油是要有关系的,他一个一穷二白的傻小子,只配站在路边吃灰和吐沫。

二十年后,坐在海底捞总裁办公室内,张勇平静地说出这段“屈辱”故事,仿佛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他自己。

因为在张勇身上,屈辱神经似乎并不存在。

只要能让我赚钱,丢点面子又算的了什么呢?

这也成日后海底捞服务的起源。

在张勇心目中,面子、尊严永远是虚的,赚到手里的金钱才是实实在在的。

04

四川麻将最后一张牌胡了就叫海底捞。

那天,张勇正在给新公司想名字,旁边打麻将的妻子海底捞胡了一把。

张勇觉得这是好兆头,海底捞的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

那时,张勇的收油、卖油生意,全面失败。他反思了自己,觉得要好好做件事。

在四川,火锅这行当随处可见,规模有大有小。

张勇本来是看不上开火锅店的,但为了生活,就放下了那莫名其妙的傲气。

开店第一步需要钱,张勇自己没钱,但他可以要求别人出钱。

张勇百试不爽,似乎他身上有种无形的气质让得熟人很少会拒绝他的要求。

就像他自己说的:“不知道为什么别人总是听我的。”

海底捞的起步资金总共8000元,由张勇的妻子舒萍和好兄弟施永宏夫妇共同出资。

施永宏是当年张勇在技校时帮他做作业、考试的人,在学校时就很听张勇的话。

新店开起来时,张勇一分钱没出,也占了25%的股份。

而且是店里的老大,另外三个人加起来也不如张勇一个人说话管用。

△左:施永宏 右:张勇

当然,最开始的海底捞,从样子上根本不配谈股份。

一个路边摊,总共四张火锅桌。

而且这四个年轻老板都不是很上心,有客人的时候四人便张罗一桌火锅,没客人的时候就叫上隔壁理发店的小妹,拉一桌四人麻将局。

张勇本人是不打麻将的,看着火锅店冷冷清清,还是加入了牌局。

可他还是不甘心如此浑浑噩噩,某天四人麻将局打的正欢,张勇突然一脸严肃的说:“我要把我们的火锅店成立为公司。”

四张桌子,成立公司?

天方夜谭的故事把妻子舒萍逗笑了:“就咱们这一亩三分地,你没睡醒吧。”

被妻子的话这么一激,张勇很生气,直接掀了麻将桌,面无表情的看着愣在原地的三人说:“不但要成立公司,我还要做总经理。”

一周后,只有一间屋子四张桌的火锅公司成立了。

从那时起,张勇正式踏上成为海底捞“暴君”的路。

05

张勇的“暴”是真的。

相比温和的劝导员工他更喜欢直接训斥或是惩罚。

有一次他和员工一起吃饭,看到一个普通员工把饭掉在桌子上却没有反应,张勇瞬间变了脸色。

他走过去把桌上的饭捡起来吃了,顺便面无表情的端走了员工还未吃完的盘子,只留下员工本人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还有一次,公司高层团建,当大家被川藏高原的美景迷住时,副总经理杨利娟没忍住摘了一朵花。

张勇看见后对她破口大骂:“这么寒冷的地方长一朵花容易吗?你怎么素质这么低?”

如此不近人情,也让张勇跟员工们隔离开。

他总是高高在上,他的话就是绝对的圣旨,员工们尊敬他的同时也深深的畏惧他。

公司出去团建时,施永宏的车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大家都喜欢和施哥玩,而张勇的车上永远只有他自己。

“我们的优点是愿意挨骂,缺点是不会辩解。”

时至今日,“骂文化”在海底捞扎根多年,影响力早已遍布海底捞内部每一个角落,虽然他们对顾客的笑容依然完美无缺,但无人知道这种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但海底捞能成功,光靠“暴”是不可能的。

张勇也有好的一面。

当时,杨利娟负债累累,张勇不但加薪收留了失业的她,还自己出钱为杨利娟补上债款。

九十年代的八百块,也算不小的一笔钱。

后来,有人采访张勇,问他为什么他能够取得成功时,张勇的回答是:“可能我这个人比较善吧。”

可张勇的善,在别人看来也不完全是这样。

当他意识到施永宏等人已经跟不上海底捞的发展速度时,便毅然决然的舍弃了他们,将早年的合作伙伴一个个踢出了管理层。

而且踢得心安理得:“我说了,他们照做,就这么简单。”

除了将施永宏踢出管理层,张勇还以原始投资额为标准,花了1000多块钱从施永宏夫妻手里买回了海底捞18%的股份。

要知道那时候的海底捞已有席卷全国之势,1000块钱买18%的股份,做梦都想不到这么好的事儿。

偏偏施永宏还真就同意了,而且还是自觉地卷铺盖离开了管理层,让张勇彻底成为了海底捞唯一的话事人。

施永宏只留下一句:“不同意能怎么办,从来都是他说了算……”

2018年,海底捞上市后不久,张勇举家移民新加坡,没过两年就登顶新加坡首富。

赚着中国人的钱,却选择移民,张勇被骂了个痛快。

可这些谩骂声对他本人来说似乎无关痛痒。

他从来就不是一个看中颜面与感情的人,他只会做他认为对的事情。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张勇当时的判断是疫情将于九月结束。

于是海底捞大量购入店面,试图借着这个机会大幅扩张,但直到今天,疫情也没有彻底消散。

判断失误导致海底捞的资金瞬间陷入困境,张勇尝试过小幅度增加菜品的价格,但换来的却是顾客一边倒的抗议,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如今,海底捞选择关停300家门店,也算食了判断失误的果。

这一次张勇错了。

但在我眼里,他对“对错”和“善”的定义更值得人思考。

“对”与“善”从来都不是同义词,而且也不应该是同义词。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只知道什么是错没用,也得知道什么是善。